乾隆与康熙同样六下江南,为什么大家仅仅诟病乾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逾白历史
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苏州、杭州和扬州府。

乾隆十四年十月初五、十七日,乾隆相继发两道上谕,说明想在乾隆十六年巡幸江南,话说得非常冠冕堂皇,说是遵循圣祖皇帝的南巡的先例,而且江浙老百姓特别欢迎乾隆来考察民情,看看老百姓生活的怎么样,还有就是表达对圣孝宪皇太后的孝心,让自己的母亲散散心,流览流览江南的风光。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他们的真实目的有共同的特点。一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车马比较慢,作为高高在上的皇上每日身在朝廷,仅仅依靠臣下的汇报,耳塞眼瞎,乾隆和康熙为了了解民情民意,就到江南看看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臣下的汇报一样。

二是江南属于富庶之地,国家的财富有一半的赋税都来自这里,在《李卫当官》中李卫在扬州当知府惩治贪官,为清朝收回了2/3的赋税,可知江南经济发达。还有就是明朝在江南起家,根基深厚,康熙和乾隆利用下江南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巩固清朝的统治。乾隆第二次和第四次南巡都祭拜了明太祖,这都是为了笼络民心。

三是江南水系比较发达,何妨工事是重中之重。因此康熙时主要治理黄河,乾隆视察黄河大坝和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乾隆第二次南巡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第三次南巡乾隆亲临海宁勘察河防。可见康熙和乾隆对河防工事的重视。

但乾隆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花费不菲,奢侈浪费,劳民伤财,以至于嘉庆时期国库虚空。
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但弘历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例如第一次南巡,乾隆的大队伍从北京出发,同行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嫔妃,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达2000余人。而且沿途地方官吏争相逢迎乾隆,布置行宫,进献美女,陈设古玩,采办各种名肴特产,甚至向百姓敲诈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民间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作为主政的皇帝乾隆对地方官吏的奉承献媚,不仅不加阻止,反而重金奖励,凡建有行宫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

乾隆作为一代帝王,他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平定西南,收复新疆,为清朝的疆域和经济做出了贡献。但在六次南巡中的奢侈浪费,劳民伤财使国库虚空,成为了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这也就是大家比较诟病乾隆的地方,认为康熙是体察民情,而乾隆是游山玩水。
这和乾隆本身缺乏大局观有关,他不顾及老百姓死活和清朝国运发展,只顾个人享乐,与圣祖爷康熙相差甚远。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很重要呀。
-
逾白历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9 08: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