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幻想(四)遁地:全球地下网络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2018-11-24 07:21:00
遁地:全球地下网络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余曰:不知地,焉知天?
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于1864年发表,描述了地心旅游中遇到的各种奇遇。地球这个我们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我们只了解其表面,包括板块、洋流、季风、火山和地震表象,对其内部的认识只基于简单的声波测量和认为猜测。

- 地球构造(Geothermal Layers)
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认识过程: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 地下网络(Underground Networks)
距离我如此近的一个星球,我们应该建设全球地下网络,充分开发利用,使得这个地下网络成为人类未来地热使用、直通运输、通信传输、能源互联、观光旅游、紧急避难的全球网络。这个全球地下网络,使用直接穿透地球的方式,连接七大洲的主要城市,以满足以上诉求。

- 地热使用(Utilization of the Geothermal Energy)
地球是太阳系内最大活跃地质的星球之一,地质非常活跃,主要能源来自地下的地热能量。这种能量一直潜伏在地表以下,一般只能通过温泉、火山可见其威力,这种热能如果通过在全球地下网络,使用一种合理的开采方式,获取地下热能,转成电能、提供几种供暖的热源,将大大降低现有的空气污染,也可以将地球的内部温度适当降低,降低大规模火山爆发灾难的可能性,甚至减慢地壳运动,避免地震的发生。

- 直通运输(Direct Transportation)
目前,全球的交通运输,货运为航轮运输,客运为航空运输,航轮在海洋上,容量虽大,但是运输速度很慢,空运虽快,但是运输容量有限。这里提出的全球地下网络,在地球适当冷却之后,采用抗高温、腐蚀的材料,建成直通七大洲的直通管道网络,网络中运行真空、超导磁悬浮列车,从一端到另外一端,运行在1600kpm的速度上,地球直径为12756km,从上海到纽约,时间可以从现有的航行时间17小时降低为地中5小时,将极大的提高出行体验。
乘坐直通运输列车,可以在接近地心的位置,由于各方引力基本一致,并且方向相反,会产生一种失重的体验,在地球体验失重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

- 通信传输和能源网络
- (Communication and Energy Grid)
现金的全球互联网,使用的大洋光缆进行全球网络的链接,放置在海底的光缆由于海水浸泡,长期下来,难以维护,相关的维护、修理费用较高。当有全球地下管道网络,可以沿着管道布设通信网络。另外,同时布设全球能源网络,如全球电网,通过特高压技术连接全球的各个能源中心,全球布局,采用负荷均衡的方式,将能源富裕地区的电能,输送到能源紧缺的地区。

- 观光旅游(Underground Tourism)
在有全球地下网络以后,可以沿着地下管道,建设一些地下城市,星罗棋布在地下的这些城市,以巨大的玻璃罩子为顶部,建设各类旅游度假设施,照明和生活能量来自地热,淡水和事物供应来自地表。然后发展地下旅游观光,让人们可以观光地球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成因,观看地球空穴、岩浆、沉积层等等,估计远比大峡谷更为壮观。

- 紧急避难(Emergency Rescue)
其实人类一直面临这个各种危机,来自天上的一颗体积不用太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地球上的某一个火山大面积喷发,后者是人类的核战争爆发后,人类都需要一个巨大的避难所。全球网络建立后,地下网络应该可以容纳一部分人类,并且开展地热转为太阳光的研究,使得地下可以种植作物,饲养牲畜,最终作为人类的后院,也作为人类未来的最后希望。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