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张好照片
查看话题 >袍哥人家:义气能招天下客,合心可得世间财
小时候喜欢看的重庆方言剧一个是《山城棒棒军》,还有一个就是《傻儿师长》。川东一带出了一个傻儿,傻儿出生豪门,自幼不喜读书,却喜欢吃喝玩乐舞枪弄棒。经指点进入袍哥会,他劫富济贫,深得众兄弟喜爱做了舵把子。随着袍哥会的壮大,国民党将其收编,后来又带领部队参加抗日战争
刘德一演的樊哈儿(重庆话“傻儿”读音)就是我心中最豪侠重义守信的袍哥形象,他的口头禅就是“ 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 。混社会的必须要讲辈分、讲规矩、讲义气、讲传统,要加入袍哥组织也并非一件易事,除了考察个人品质之外还要看你是什么职业,如果是下九流职业者,则会被拒之门外。重庆很少科举和官宦世家,正统文化薄弱,主宰这座城市的是商人、行会和码头帮派,形成一种下里巴人文化。袍哥文化就是一种码头文化,不论阶级和地位,人人称兄道弟,不在乎大是大非,只讲江湖义气。最推崇为朋友两肋插刀,“人对了,什么都对,人不对,什么都不对”

我们到达古镇的时候已是傍晚,等逛到茶馆已经接近饭点,老板送走了最后一个客人正在收拾茶具准备打烊,问我们要不要喝茶。我问是不是要关门了,老板说没关系,让我们慢慢逛。茶馆是四合院小天井格局,一楼为茶馆,二楼设有雅间,是清代茶馆的典型布局方式。店内陈设从桌椅、雕花到摆件,每个细节都透着讲究。老板说经常有客人来这里穿古装拍片,他还特地给我指点拍仁居的时候,一定要拍到水缸里的倒影,像月亮一样





见我们对袍哥文化兴致勃勃(俩女生对袍哥这么感兴趣),他带我们去到二楼参观,还给我们讲解当地的袍哥文化。川渝地区随处可见的茶馆,作为早年社会中下层劳动者、小商贩最为重要且活动最为密集的信息互通、生意接洽的场所,随着袍哥组织的扩张壮大,渐而成了为当地袍哥所用的公口码头,用于袍哥之于所在区域内部会众间的集会议事、冲突调解、商业交易等。码头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参加,我们所在的茶馆是仁字:仁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所以以前都是有地位的人才能进去这里。听着老板讲述当年的袍哥八卦,表情里透露着自豪。抗日战争中出川抗战的川军人数最多,伤亡也最大最拼命,不知道是不是跟四川人的这种豪义血性有关呢。他还翻出了当年舵把子的照片给我们看,蒋妈说还土帅土帅的呢






古镇建于宋代、兴于明清,是由一条青石板路串起的“回”字街格局




明清时期这里是涪陵、南川、洛碛、木洞这几个周边城镇的物资集散中心,出了不少商贾巨富,却也招来一众土匪的觊觎。因此,大户人家都修建碉楼,用于储藏物品及防御土匪,镇上完好保留了6座古碉楼。碉楼建筑为土木结构,歇山屋顶,墙体上设有多个木制喇叭状射击孔及小窗,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是重庆地区清代民间防御建筑的典型代表





好了不说了,吃豆花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