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攸:观念的合谋

从征王凌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刚结束,威望很高的王凌公开反对,准备造反。司马懿非常重视,秘密亲征,一举拿下了这位老朋友。接下来,唐朝人修的晋史里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司马懿在如此紧张的军旅生涯中,居然带着自己的孙子,8岁的司马攸,而且战后因功受封长乐亭侯。
这件事情实在是在不可思议,秦法,无军功不得封爵,一直到明清这都是铁律。一声戎马的司马懿竟然在晚年将军政视同儿戏,年仅八岁毫无战功的司马攸竟然封爵,这对还没有立稳脚跟的司马懿来说,十分不理智。我宁愿相信这件事是假的。除了正史,在西晋同时代的笔记里,司马攸不过是个小人物,这件事情也完全没有记载过。
司马师继子
司马师无子,过继了司马昭的小儿子,司马攸。司马攸十岁这年,司马师死了。司马攸举哀至孝(依然是唐朝人写的晋史)。18岁时,司马昭也死了,司马攸更是水米不进,几乎哭坏了身体。想对比下司马炎的表现就差多了。
我不知道唐朝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历史,但是可以略加揣测。
谏言晋武帝
晋武帝受魏禅,成为皇帝,之后大封诸王,并让诸侯王自己决定封国内的官吏。刘邦分封的功臣王,是有这一权力的,到后来这些王纷纷造反。平定后,分封的同姓王是没有这个权力的。晋武帝等于是给这些王以真正的实权,是彻底的封建制。有趣的是司马攸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反对司马炎的分封。
一个是帝王,集中权力是他的核心利益,反而坚决的实行分权的分封制度。一个是皇帝的弟弟,事实上的藩王。竟然坚决反对分封给自己领地和权力。这不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吗?
权力野望
齐王司马攸曾经是距离最高权力很近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司马炎的弟弟,而更是因为他曾经作为司马师的养子,如果不是司马师死的早,这个位置应该是他司马攸的。司马昭曾经考虑过传位给司马攸,士族阶层的反对把司马炎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其实很难说他有或者没有权力的野心。两千年的是非,当时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是很难争清的。
能确定的一点,有些人希望看到司马攸是有野心的,这种期望是隐隐约约,若即若离,欲说还休,半推半就的。司马攸的时代与晋书成书的时代相差很多,唐朝,儒家观念已经在全民自上而下形成共识,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法律,官员选拔,官僚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等等等。晋书中充斥着儒家世界观对当时情况的揣测。比如写司马攸的时候,极力赞扬他贤德,守孝(司马师和司马昭死的时候哭到生活不能自理),这些都是儒家所赞成的,而在同时期人写的笔记中,司马攸是一个无关轻重的人物,甚至晋书中写的很多事有没有,都是一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守孝在晋朝的人看来,一定不是书中所渲染的那样,这是一种典型的静态思维,用唐朝的视角去想象当时的情形。
再有被夸大的就是司马攸的才能,晋书恨不得改写历史,让司马攸在某个时刻继位。笔法犹如小说一样。还是那句话,在同时代的人留下的笔记里,司马攸的这些事迹很难查证,不知道唐代的编辑从哪里搜括来的,亦或者就是小说体的文字。
如果说是小说,那么他的读者里很可能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看,就是李世民。这影影绰绰的就像是展示自己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避免了弱智一样的继承人对国家可能造成的破坏,篡位也是正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