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中华书局的亦舒墙
文:沈嘉柯
某年夏天去香港游玩,我就近在当地的中华书局逛,一楼都是港台的热门畅销书。我又爬到二楼上面,顿时觉得楼高开阔,有点像图书馆的摆设,香港这地方寸土寸金,商业店铺租金昂贵,空间走道刚刚好容纳两三个人的位置。很多书都堆到了顶上,要靠一个梯子去拿。我在那里面的一堵墙,看到了亦舒的作品。
坦白讲,逛过无数个书店,看过很多的作家专柜,那一刻我还是被震撼了。那一整面墙都是亦舒的书,密密麻麻两三百本。
亦舒的写作习惯是每天谈稿子来写。她在报纸杂志的专栏和连载,一定预备储存大量的存稿,至少够报刊编辑用上两三个月。
没有别的,就是坚持写。
我一直觉得华语文学圈当中,香港的作家,气质最纯粹。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之下,自
由竞争。我每次看他们的报纸副刊杂志专栏,酸腐之气特别少。
凭本事吃饭,凭本事写作,凭本事赚钱。文章写得好,专栏稿费就高。甚至读者特别欢迎,作者还会主动提出加稿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地作家,就不是这样的,大部分扭扭捏捏。
香港作家没有这种迂腐的枷锁。亦舒曾经羡慕赞叹过,看看金庸,一个年轻人,独闯香江,硬是凭着一支笔,写成了超级大富豪,创办报纸,当了报社老板。
其实亦舒自己不也是个传奇吗?。
亦舒凭借一本又一本极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和文集,自己买名牌,买好车,这才是真正的体面。
年少时亦舒并不顺利,她没有名牌大学文凭傍身,她在国外留学回来,也就是几个简单的行李箱,一切都得靠自己从头开始,在酒店做管理,给报纸服务采访明星,逐渐过渡到,为政府服务当新闻发言人。最后转变为一个全职写作者。
跟她同时代的作家们,写到一定程度功成名就,不写了。还有的是拿着钱花天酒地,享受人生,很快耗尽才华身体。而亦舒,雷打不动,每年都有新作推出。
人类文明有几千年了,好的作家真的太多了。好的作家写出的好作品,也极其之多。有些人最在乎被大人物承认,从此青云直上。有些人只在乎被读者承认,从此笔耕不辍。
亦舒是真正为读者写作的作家。到现在为止,她都已经70多岁了。还是保持着每年出新作的节奏。写作带来名利,但最终是靠着写作的快乐,活到老,写到老。
她从十几岁开始写小说发表,整整写了60年,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照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每年都会把她的新书找来看一看,还是看得进去,生动有趣。
工作带给人收入,还给人尊严,还有生命的价值成就感。认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在我们感觉漫长却实际匆忙的人生当中,不至于沦陷在空虚里。
弥敦道上那家中华书局的整面墙,亦舒写书这事的本身,会令我觉得,漫长岁月的写作是一种至高的幸福。因为真的有人这么一直做着,并且做的很好。
-
常春绿藤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11 2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