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形态
1.文学理论形态为什么多样化:
文学理论研究的客体是文学活动,而文学活动的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是一个,另外一个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消费包括买书和读书),这两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研究对象,所以会多样化。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1)文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视角,即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作家对世界的认识,研究文学就是研究社会、研究世界,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结果。所以文学与客观世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2)文学心理学
文学活动是作者与读者心理状态不断转换的过程,视角包括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拉康、荣格)、投射理论。准确把握作家读者的心理状态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
例: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心理学:
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钟荣《诗品序》刘勰《文心雕龙》朱熹《诗集传》
虚静说:老子《道德经》作家创作之前要没有处在任何意识都没有,脑子一片空白的状态才能进行创作。庄子《庄子.大宗师》要在“坐忘”中创作。
神思说: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思想感情与外在之物浑然一体,思想感情与外在事情共融的灵感状态。
滋味说:作品读起来要有意思。
物感说:《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外物有了感觉有了情感才能想着去写作。
妙悟说:严羽《沧浪诗话》“言有尽而意无穷”,追求作品中文字之外的东西。
童心说:李贽《焚书》:好的创作是从最单纯的欲望中来的,如果有杂念就创作不出好作品。
性灵说:袁枚《随园诗话》:文学作品是性情的流露
神韵说:王世禛“得意忘言”
出入说:王国维
西方文论中的文学心理学:
净化说:亚里士多德
审美态度说:康德
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
利普斯:移情说
荣格:原型说
(3)文学符号学
文学活动是由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符号,所以文学活动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卡西尔为符号学的开路先锋,代表作品《人论》,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说的话接触的事物都是符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这些符号中建立起来的,所以人就是符号的动物。
(4)文学信息学(传播学角度):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着传播的信息,文学活动就是由编码到译码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生成与转换的过程,最终的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文学信息学就是从这个研究视角产生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5)文学社会学(重要)
孟子“知人论世“说:读他的书要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丹纳“三因素“说:《英国文学史》文学创作决定于作家所处的种族、环境、时代。
真正的社会学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卢卡奇。
(6)文学价值学:文化价值的形成、转换、增值、变化的过程。
文学价值是非实用价值,是特殊的艺术价值(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作品创作之初的目的与你看这部作品之后达到的精神愉悦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作品无意间合上了你的目的,这就叫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作品在无意间满足了你的某方面的精神需求,康德《判断力批判》。艺术价值存在于创作环节、作品环节、消费环节都有。
(7)文学文化学
1.“泛文学“观:两个系统的融合(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创作-艺术价值-艺术消费)
2.文化诗学:先秦到魏晋没有文学的独立性,文学和音乐舞蹈是合一的,魏晋文学自觉之后才独立成了文学。西方从古希腊到18世纪之前也是泛文学的状态,即文学没有独立成一门学科。后来文学形成独立学科有了独立作品,人们专注于文学作品本身。再后来到后现代文学又一次出现泛化,不再研究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去研究文学系统,作品、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