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芬兰?
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科学技术、完善的教育体质、良好的社会福利以及低廉的留学费用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使芬兰成为世界上的留学热门国家。
【自然环境】
芬兰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就是森林,全国森林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在世界上位于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二、欧洲之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芬兰的气候比相同纬度的其它国家更加温暖。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3至17度,日照时间较长。冬季较寒冷,平均气温-14至3度。
【经济状况】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超过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老牌强国,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芬兰的工业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已从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芬兰的国民经济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新兴的电子业;二是战后发展起来的金属工业;三是传统的森林工业,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发达,信息技术商品(电脑、通讯设备等)出口额约为121亿欧元,人均GDP$32800。
【地理位置】
芬兰在欧洲北部,1/4的国土面积位于北极圈内,是世界“最北的共和国”。芬兰北靠挪威、东接俄罗斯、南邻芬兰湾、西频波的尼亚湾、西北连瑞典。芬兰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全国北高南低,多为丘陵平原。芬兰全国有大大小小的湖泊近19万个,被誉称“千湖之国”,最大的湖是西南部的塞马湖。国土面积33.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0万,是一个人口密度很低的国家。芬兰全国划分为6省、20市、416 县(114个镇、302个乡)。
【芬兰教育】
芬兰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因为连续多次在 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遥遥领先而受到全球的热烈追捧,芬兰俨然成了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样板。
老实说,芬兰人不是很在乎这些指数排名,芬兰一直是全球各项评比的优等生。芬兰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 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并定义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
T1. 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老师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T2. 文化素养、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
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多元环境与文化 、尊重人权 、并以尊重为前提 ,在多元环境中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T3. 照顾自己、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通过生活相关的健康、安全、人际关系、理财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生活时的积极心态。
T4. 多元识读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道德和审美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T5. 信息技术能力
新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芬兰并不设置单独的计算机课程,而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或学校的活动之中。
T6.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通过项目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未来工作的相关知识、学习创业的运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能力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T7. 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能力,为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关键词 “现象教学”。
“现象教学法”的施行,一方面,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掌握各种技能;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是被动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各学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开拓了知识的领域范畴,更在无形中进行了跨学科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态度积极,甚至希望更多的互动教学,彻底告别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主动的学习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