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子早期语言教育,家长常中招的教育误区

文 / Monica
现在,有很多家长希望自家的孩子除了掌握中文以外,还能多掌握几门语言,尤其是英语这一门国际通用语言。
他们望子成龙的同时,却又心存疑虑,担心太早让孩子接触第二语言,而干扰到孩子学习自己的母语的基础。
那到底孩子几岁开始学第二外语比较好?太早接触外语又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母语习得?
错误认识:太早做双语/多语输入会对孩子日后的母语发展以及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真相:孩子越早接触第二语言,效果越好!
先说一个很现实的事情,一个正常的双语孩子想要流畅地使用他的两种语言,四五年以内就可以做到。而我们这些成年人,想要学习一门全新的外语,可能要花上几倍乃至于几十倍的时间才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里我们再次详细介绍一下“关键期”的概念,它是儿童快速学习外语的秘密所在。
新知识NO.1
语言学家普遍认同儿童学习语言有一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即存在一个更容易学习语言的理想期,有的认为是3岁前,有的认为是从幼儿时期到青春期为止。
如果过了这个时期,人们学习语言就会变得更困难。虽然很多主观或客观因素都会影响语言习得,例如环境、途径、能力、动机、年龄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因素里,年龄的影响力最大,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年龄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哈佛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时期是孩子语言学习能力的高峰期。

新知识NO.2
错失关键期的可怕后果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证明“关键期”的最著名案例,一个残酷且令人心疼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吉妮(Genie),这个女孩在1957年出生于美国亚凯迪亚,吉妮是她的化名。由于父亲十分憎恨儿童,从出生后的第20个月起到13岁之前,吉妮都被父亲关在卧室并绑在坐便椅上,且常遭其父亲殴打,并与外界隔绝。
父亲从不会对吉妮说话,只会对她咆哮,她的母亲和哥哥也因为害怕父亲而不敢跟她说话。在刚被发现时,吉妮不能站立,也不会说话,只会呜咽。
在获得自由之后,吉妮开始学习语言,但此时的她已经已经错过了语言学家所提出的关键期。不管专家们如何努力地训练她,她的语言能力发展还是非常缓慢。慢到什么程度?她不会提问,更不懂任何语法。
一般来说,孩子在词汇量累积到50个词左右,就像突然开窍了,短时间内能学会许多新词,但是这个词汇爆发并没有出现在吉妮身上。这个可怜的孩子到了四年后才开始学会组词,而她讲的话大部分都是断断续续的单词或短语,无法成句。这个案例证明一个正常儿童如果在关键期没有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那么在关键期过后,无论如何教她,她都无法获得正常人的语言能力。
新知识NO.3
大脑的语言特性
相信不少成年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都碰过钉子,特别是在发音这一块。无论你多么努力、花了多长时间,跟母语者相比好像还是差了些。回想一下你学习外语的经历,或许会深有体会。
其实,这个和早前提到的儿童听力发展特性也是相关的。初生时的婴儿大脑能够区分世界语言中所有的音(大概800个音),但由于每种语言其实只用上了约40个音,所以如果宝宝只听到一种语言,那么宝宝在一岁左右就开始失去区分其他语言发音差异的能力。
没有敏感的听力来保证外语发音的准确输入,输出自然就难上加难。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在长大之后,想学一门在幼儿时期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原因之一。

总结一下
从上面的例子以及研究成果可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早让孩子接触第二语言,效果越好。如果输入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母语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双语的输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从而让孩子的整体语言能力提升,带来母语和外语的共同飞速发展。
当然,这个双语输入并不是随便给孩子报个早教外语班就行了,而是为孩子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并在家里在家长的引导下渐渐地更多地用双语做日常交流。
如果想知道更多如何给孩子做双语启蒙的建议,请参考之前的文章《普通中国家庭,如何给孩子做双语启蒙》。
--------------------------------------------------------------------------------
相关文献:
Jones, P.E. (1995). Contradiction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in the Genie case: a fresh look at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Elsevier) 15(3), 261–280.
Lenneberg, E.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Wiley.
Rasinger, S. (2007). Revisit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ge of onset or length of exposure.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31 (2), 53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