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简》有感
==May 2, 2010 =====
==疯狂之由头 ===
自从决定日志一个个主题分开写,我就不能像从前那样把所有的东西流水一样挤在一篇里一起倒腾了。这应该算是个进步。毕竟多费一丁点的时间,就能让眉目清楚一些,日后依目录好查看,人家也好评论。于是,接上篇的《子午书简》听有感独立床位。
大概是大三的时候,我开始尝试从网上下载《心理访谈》。又深感于自己对浩瀚人文科教知识知晓太少,便顺带下载了不少科教类视频。我总想,结束贫乏结束贫乏,你就算没有真的去看那些个书,也总得有些了解,就从这里开始罢。多看看视频,多听听简介。可惜,这20来G的东西放我电脑里搁了两年,包括那本一时激动买回的《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我从来也没去碰过。
直至,上上个星期,我终于嫌弃他们太过笨重了,把《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音频全部删了,把《子午书简》打开,一个个儿地开始看。我的决心就是,在一个月之内,把这些视频、音频全部清理了。
==《子午书简》有感 ===
话说,央视《子午书简》这一栏目十分简短,就10分钟的样子。扣去广告及主持人的废话,对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的介绍只剩5分钟左右。但我总觉得这样也好,虽央视介绍得很浅,也总算让我们了解了其它科学、门类的一些东西。管中窥豹,对于我们这种一无所知的人,也算是进步。
也因为只是通过这节目浅浅涉猎,不能一篇篇地分开写感想,在这里笼统地说下这两天所沉淀下来的一些感想吧。
==1.从 董仲舒的安眠药 说自信 ==
这两天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闻一多的那篇《从董仲舒的安眠药说起》。说来惭愧,我虽也修了一阵子的“当代文学”及“诸子百家”,但对闻一多及儒家思想的了解,一直都只限于初中课本上 的那点介绍。所以,这些话让我震惊:
“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中庸之道,对上说,爱惜奴隶,便是爱惜自己的生产工具,也便是爱惜自己,所以是有利的;对下说,反正奴隶是做定了,苦了是吃定了,只要能吃少点苦就是幸福,所以也是有利的。然而中庸之道,最有利的,恐怕还是那站在中间,两边玩弄,两边镇压,两边劝谕,做人又做鬼的人吧!。”
这样新鲜的观点,我是一直不晓得的。现在大家一直在说“重读经典,重读国学”,现在连国外都兴起了一股读中国古典著作的热潮,不曾想,我连闻一多时代的意见都不曾晓得过。而我所感慨中,最深的是:一个人要多独立,多坚定,才能率先提出这样的看法,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我近来算是有点进步。不再纠结地以为别人的一两句话寝食难安(夸张了些)。我对学生们说,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一定都是对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比如,老师的确就是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但他说的话只代表他自己,也许全部都是胡扯。领导的确是可以对你呼来喝去的那个人,但他身为领导不一定及格,他只是在那个位置上而已。(当然不是直接跟孩子这样说啦。)
这些,是我从前所不曾坚定的。我从前简直像墙头草,总觉得别人说的话代表了些什么,是对的。总觉得自己看得不够多,了解得不够多,信息不够周全,不对的成分肯定多一些。
可是显然不是。对于人类整体的信息,笨笨其实已经有所积淀了。虽在某特定领域,和专业人士一比划,她便显得甚为浅薄,可她所了解的,也已经够她生活,够她做出一定的判断了。
所以,笨笨,我,其实可以坚定一些,其实可以“客观”一些,多去质疑质疑别人所指责的、所坚持的、所无理取闹的。所以,笨笨,我,在别人无力撒泼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无视,乃至反驳的。
闻一多说,孔子的儒家,其实是董仲舒开出来的安眠药,让两千年的历史在他的怀抱中沉睡了2000年。他不曾怀疑自己的这个尖锐看法因为与众不同便是错的,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厚积、了解,他自信自己的观点是精辟的。
笨笨,你要学的便是这个。因自己的沉淀,因自己的积累,对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深信不疑。坚强,而后坚定,与品学积累一同进步。
==2.从 易中天 说人生积累与坚持的信念 ==
两天,30多则《子午书简》,模模糊糊地好似很多篇章都说到了成功始于积累,成功始于坚定的信念,待要细说,却只留下关于易中天的那篇。
连篇名也忘了。只记得,易中天在06年(?)成了一个“现象”,最盛时,他说他是一个大萝卜。他的老朋友回忆他,谈起他从前下乡,是队里吃饭最多,干活最卖力的主劳力;谈起90年代到他家中做客,招待的只有两碟剩菜一锅绿豆粥;谈起他那时就如同启功先生所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谈起他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终于也成了一代大家。
看这篇文章,我是很受震动的。因我对易中天实在没有了解,《海峡都市报》总暴他和夫人倒腾二手房,给我们全家留下很差的印象。但从这篇文章,从易中天说自己是个大萝卜,简单、实用、雅俗共赏,从他的朋友回忆他的“成长史”,从他的厚积薄发,他一下子成为我所敬重的人。
是的,我一向是不仰慕天才,专门敬重“厚积薄发”者的。我向认为天才的成功太过容易,后天的一点一滴努力才最真切(其实主要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概因我本人没在哪一方面发现有天赋)。南派三叔说自己成名之前,有几百万的废稿。我以此鼓励自己,先积下几百万字废稿再图成功。
所以,所以,这一下子又成了我所“中意”筛选的目标。人们只看到成功者面上的光华,却不曾见背地里的辛苦。就像大家都知道张舜徽先生著作等身,却不知道他三更早起,及至天明便有稿成吧。就像郭敬明,他小资得让人生厌,但他也刻苦得让然敬佩。
而除了积累,便是成功的信念了。生活确实经常变得无奈又可怜,这时候,就只好看看你信念的那根弦,是不是还绷着。而,确实,坚定的人不容易让生活陷入可怜的境地。不坚定的人,便只好寻寻方法,如何让自己坚定一些。
像我这墙头草,大概也是不容易成功的人。好在认识了书,学会了写一些字。在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的自我对话中,期待能有更多的积累和更坚定的信念。
==3.从 林徽因 说缺点容忍 ==
跟我熟的人都晓得,我对梁思成及林徽因有种极其盲目的崇拜。最后一小格,我想说说林徽因的虚荣。林徽因是民国第一才女,容貌、诗才无双。但诚然,以我目前的了解,林徽因,实在也是一个虚荣的人。
我本就有这个想法——从前看林对徐志摩死后的反应,便暗暗思忖了:大家都知道,徐死后,林十分的悲痛。梁在第一时间亲自去了一趟事故现场,捡了一块飞机残骸回来,林徽因把它挂在床头,一望就是一生。大家不太知道的是,徐死后,凌叔华保管着他的一些遗物,林听说徐的一个文件箱里有《康桥日记》和手稿,便千方百计地想读读那日志,后来甚至和凌叔华怄气好一阵子。
而这次,《子午书简》又谈起了《林徽因和北总布胡同》,说起了“太太的客厅”。这客厅中坐着有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座上各个都是名满天下,但林徽因一说起话来,便让别人插不得嘴。虽说是思想上的深度交流,但也摆脱不了卖弄的嫌疑。
才女嘛。就是这样。好在,座上的其他人,倒也乐得听美丽的女主人这样“侃侃而谈”,实在是有点胸襟。如此,并不是说我就因这不爱林徽因了。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是优缺点并存的。她的缺点不影响她的闪耀,就像后来梁思成再娶也没有让任何人怀疑他对林徽因的真心。
从前的我自己,很绝对,全有或者全无,不容人做中间选择。这么几年下来,终于也明白了些道理。不再咄咄逼人了。而这,我深觉得,是成长,而不是对现实妥协了。
毕。又晚了。睡觉去了。剩下一天不到的假期。
==疯狂之由头 ===
自从决定日志一个个主题分开写,我就不能像从前那样把所有的东西流水一样挤在一篇里一起倒腾了。这应该算是个进步。毕竟多费一丁点的时间,就能让眉目清楚一些,日后依目录好查看,人家也好评论。于是,接上篇的《子午书简》听有感独立床位。
大概是大三的时候,我开始尝试从网上下载《心理访谈》。又深感于自己对浩瀚人文科教知识知晓太少,便顺带下载了不少科教类视频。我总想,结束贫乏结束贫乏,你就算没有真的去看那些个书,也总得有些了解,就从这里开始罢。多看看视频,多听听简介。可惜,这20来G的东西放我电脑里搁了两年,包括那本一时激动买回的《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我从来也没去碰过。
直至,上上个星期,我终于嫌弃他们太过笨重了,把《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音频全部删了,把《子午书简》打开,一个个儿地开始看。我的决心就是,在一个月之内,把这些视频、音频全部清理了。
==《子午书简》有感 ===
话说,央视《子午书简》这一栏目十分简短,就10分钟的样子。扣去广告及主持人的废话,对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的介绍只剩5分钟左右。但我总觉得这样也好,虽央视介绍得很浅,也总算让我们了解了其它科学、门类的一些东西。管中窥豹,对于我们这种一无所知的人,也算是进步。
也因为只是通过这节目浅浅涉猎,不能一篇篇地分开写感想,在这里笼统地说下这两天所沉淀下来的一些感想吧。
==1.从 董仲舒的安眠药 说自信 ==
这两天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闻一多的那篇《从董仲舒的安眠药说起》。说来惭愧,我虽也修了一阵子的“当代文学”及“诸子百家”,但对闻一多及儒家思想的了解,一直都只限于初中课本上 的那点介绍。所以,这些话让我震惊:
“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中庸之道,对上说,爱惜奴隶,便是爱惜自己的生产工具,也便是爱惜自己,所以是有利的;对下说,反正奴隶是做定了,苦了是吃定了,只要能吃少点苦就是幸福,所以也是有利的。然而中庸之道,最有利的,恐怕还是那站在中间,两边玩弄,两边镇压,两边劝谕,做人又做鬼的人吧!。”
这样新鲜的观点,我是一直不晓得的。现在大家一直在说“重读经典,重读国学”,现在连国外都兴起了一股读中国古典著作的热潮,不曾想,我连闻一多时代的意见都不曾晓得过。而我所感慨中,最深的是:一个人要多独立,多坚定,才能率先提出这样的看法,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我近来算是有点进步。不再纠结地以为别人的一两句话寝食难安(夸张了些)。我对学生们说,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一定都是对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比如,老师的确就是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但他说的话只代表他自己,也许全部都是胡扯。领导的确是可以对你呼来喝去的那个人,但他身为领导不一定及格,他只是在那个位置上而已。(当然不是直接跟孩子这样说啦。)
这些,是我从前所不曾坚定的。我从前简直像墙头草,总觉得别人说的话代表了些什么,是对的。总觉得自己看得不够多,了解得不够多,信息不够周全,不对的成分肯定多一些。
可是显然不是。对于人类整体的信息,笨笨其实已经有所积淀了。虽在某特定领域,和专业人士一比划,她便显得甚为浅薄,可她所了解的,也已经够她生活,够她做出一定的判断了。
所以,笨笨,我,其实可以坚定一些,其实可以“客观”一些,多去质疑质疑别人所指责的、所坚持的、所无理取闹的。所以,笨笨,我,在别人无力撒泼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无视,乃至反驳的。
闻一多说,孔子的儒家,其实是董仲舒开出来的安眠药,让两千年的历史在他的怀抱中沉睡了2000年。他不曾怀疑自己的这个尖锐看法因为与众不同便是错的,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厚积、了解,他自信自己的观点是精辟的。
笨笨,你要学的便是这个。因自己的沉淀,因自己的积累,对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深信不疑。坚强,而后坚定,与品学积累一同进步。
==2.从 易中天 说人生积累与坚持的信念 ==
两天,30多则《子午书简》,模模糊糊地好似很多篇章都说到了成功始于积累,成功始于坚定的信念,待要细说,却只留下关于易中天的那篇。
连篇名也忘了。只记得,易中天在06年(?)成了一个“现象”,最盛时,他说他是一个大萝卜。他的老朋友回忆他,谈起他从前下乡,是队里吃饭最多,干活最卖力的主劳力;谈起90年代到他家中做客,招待的只有两碟剩菜一锅绿豆粥;谈起他那时就如同启功先生所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谈起他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终于也成了一代大家。
看这篇文章,我是很受震动的。因我对易中天实在没有了解,《海峡都市报》总暴他和夫人倒腾二手房,给我们全家留下很差的印象。但从这篇文章,从易中天说自己是个大萝卜,简单、实用、雅俗共赏,从他的朋友回忆他的“成长史”,从他的厚积薄发,他一下子成为我所敬重的人。
是的,我一向是不仰慕天才,专门敬重“厚积薄发”者的。我向认为天才的成功太过容易,后天的一点一滴努力才最真切(其实主要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概因我本人没在哪一方面发现有天赋)。南派三叔说自己成名之前,有几百万的废稿。我以此鼓励自己,先积下几百万字废稿再图成功。
所以,所以,这一下子又成了我所“中意”筛选的目标。人们只看到成功者面上的光华,却不曾见背地里的辛苦。就像大家都知道张舜徽先生著作等身,却不知道他三更早起,及至天明便有稿成吧。就像郭敬明,他小资得让人生厌,但他也刻苦得让然敬佩。
而除了积累,便是成功的信念了。生活确实经常变得无奈又可怜,这时候,就只好看看你信念的那根弦,是不是还绷着。而,确实,坚定的人不容易让生活陷入可怜的境地。不坚定的人,便只好寻寻方法,如何让自己坚定一些。
像我这墙头草,大概也是不容易成功的人。好在认识了书,学会了写一些字。在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的自我对话中,期待能有更多的积累和更坚定的信念。
==3.从 林徽因 说缺点容忍 ==
跟我熟的人都晓得,我对梁思成及林徽因有种极其盲目的崇拜。最后一小格,我想说说林徽因的虚荣。林徽因是民国第一才女,容貌、诗才无双。但诚然,以我目前的了解,林徽因,实在也是一个虚荣的人。
我本就有这个想法——从前看林对徐志摩死后的反应,便暗暗思忖了:大家都知道,徐死后,林十分的悲痛。梁在第一时间亲自去了一趟事故现场,捡了一块飞机残骸回来,林徽因把它挂在床头,一望就是一生。大家不太知道的是,徐死后,凌叔华保管着他的一些遗物,林听说徐的一个文件箱里有《康桥日记》和手稿,便千方百计地想读读那日志,后来甚至和凌叔华怄气好一阵子。
而这次,《子午书简》又谈起了《林徽因和北总布胡同》,说起了“太太的客厅”。这客厅中坐着有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座上各个都是名满天下,但林徽因一说起话来,便让别人插不得嘴。虽说是思想上的深度交流,但也摆脱不了卖弄的嫌疑。
才女嘛。就是这样。好在,座上的其他人,倒也乐得听美丽的女主人这样“侃侃而谈”,实在是有点胸襟。如此,并不是说我就因这不爱林徽因了。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是优缺点并存的。她的缺点不影响她的闪耀,就像后来梁思成再娶也没有让任何人怀疑他对林徽因的真心。
从前的我自己,很绝对,全有或者全无,不容人做中间选择。这么几年下来,终于也明白了些道理。不再咄咄逼人了。而这,我深觉得,是成长,而不是对现实妥协了。
毕。又晚了。睡觉去了。剩下一天不到的假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