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九月》
今年的九月早已过去,却因九月底一首《九月》的横空出世,令我反反复复聆听,也令原本属于九月的情怀,长长绵绵地流转至如今的11月底。似乎今年的秋季是如此漫长,长到北风凛冽,我心依然秋意浓烈。
旦增的《九月》已获得太多的赞誉和掌声。歌曲意蕴的丰富,层层推进直至彻底迸发的情感波澜,旦增清亮嗓音一点点透出的苍凉、悲悯、重生和希望,无不直击听者的内心,触及最深的灵魂。经李健老师改编过的曲调,更加悠扬和优美,让这样的碰触柔软了。而“大歌”式的配乐让我们对广阔的草原,生生不息的生命,永恒的大自然等种种意象充满了敬畏。
有关旦增版《九月》,太多美文、美句和美词的诠释,此处不再赘述。而我关注这首歌,更多的是对词曲作者的怀念。李健老师在评价旦增的演唱时特别提及,作词的海子早在1989年就过世了,作曲的张慧生也在2001年去世了。
生于70年代的我,难忘激情燃烧的8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北岛、顾城、舒婷和海子的诗歌长大的。哪怕海子的人生在30年前就定格在永远的25岁,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能背出他的传世诗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似乎这几句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符码,里面藏着我们的青春,和那个曾经无比辉煌的诗歌时代。它永不再回头,一如我们消逝的青春。
而张慧生,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的名字。因为这首《九月》,他才进入很多人的视野。海子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15岁就进北大读书的天才少年,而张慧生是上世纪末活跃在北大静园草坪上的一员,那会儿他就弹唱沉静凄美的《九月》。他的朋友说,他的琴技令崔健赞不绝口,他也在侯德健的乐队玩过,不过非常低调,在上世纪90年代算是颇有地位的音乐前辈,但只是喝着小酒,教教吉他。
我在优酷里找到张慧生去世前一年弹唱《九月》的视频,曲调和旦增版有很大的区别,非常的随性自在。就在一个简陋的小房间里,背景是劳作的人,来来往往,似乎还聊着。然而张慧生的音乐却让我在陋室的嘈杂中分明看到了诗与远方,那种反差动人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感谢周云蓬,用民谣的方式“打捞”出这个经典,第一次在听众中唤醒了有关两位故者的记忆。虽然他将歌曲处理得更加悲凉和无望。感谢杨山,两年前第一次作为那英战队的学员,在好声音舞台上演唱了这首民谣。虽然这首歌没让他晋级。感谢李健和旦增,在2018的九月,携手让一代绝唱再次重生。两代人的合作,意义非凡。
唯愿当今的我们,在被时代洪流的喧嚣裹挟之时,还能静下心来读读海子的诗,听听张慧生的曲。
(这是张慧生的朋友们制作的短片,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个最初的《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