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匹迪恩,为什么是死亡诗社
重温《死亡诗社》的时候,我在想,豆瓣上应该开发“多次标记”的功能,这样,二刷三刷的电影和书籍能让我们短暂感受“四维”的体验。
过去时刻的你和事物的关系,和此刻你与该事物的关系,表现为美妙的因果。虽然这的确是一种物是人非,但不是人走茶凉的凄美,这种物是人非让我感受到的是——每次重温经典,我能感受到的总是比上一次更多,说是重温,也是自我检视。
比上一次,更多的清醒和敏锐。

电影开始之前,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是死亡诗社,而不是青春诗社,或者别的什么更有活力的名字。
除了少年们一个接一个踩上课桌,喊着,船长,我的船长……以送别基丁老师的画面,我对这部电影的记忆几乎为零。
随着故事中十七岁的男孩子的脸一个个出现,我突然回忆起,这个故事不仅有离开(基丁老师被学校开除),还有死亡。但是在两个男孩子之间,我忘记是哪一个会成为故事的裂口。
意识到这一点,原本抱着轻松的心态的我,突然警醒。我必须得怀着这不明确的哀悼之情,来看故事的开端,看那些未见端倪的初遇、相识和相知,看他们以巨大的力量扑向结局。
1.少年
有些人一直以少年的形态活着,这些人最叫我羡慕。少年是纯净而勇敢的。
尼尔在雪夜里打开窗,带上话剧里精灵的棘冠,庄重的完成仪式。我其实相信,最后饮弹自尽的只是尼尔的驱壳。他的灵魂已经在纯洁的雪夜里自由逃离。
如果有死亡的自我抉择,这种决绝最后只出现在那个最热烈的人身上。没有人敢歌颂玉石俱焚,茫茫众生都在求苟且,我只能说,我理解,我理解这是一种自我守护。
最好的少年,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一点,非常让我心碎。他的友善和温柔,对梦想敢于追逐,自我要求但绝不死板,是他重新发现“死亡诗社”,并将它的火焰再次点燃。





少年们一起前往洞穴,经过浓雾里的森林,这一幕像魔法故事的开端。他们的“死亡诗社”是新的诗社,他们从此试探着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卡匹迪恩。基丁老师说的话,他们从质疑,到不解,到理解,到相信,于是永远都会记得Seize The Day .
2.选择
是浪漫还是现实?这是个问题。
故事将十七岁作为人生选择的分叉,作为人生观定型的最后时刻。除了基丁老师,其他出现的成年人几乎都是以“现实”作为模板刻画出来的。
十七岁选择浪漫主义,选择诗句,选择另一个角度看过世界,三十七的时候还能选择现实。如果十七岁的时候就选择了现实,那就永远不再有梭罗,不再有惠特曼,不再有精灵,也不再有死亡。因为十七岁的那个少年,已经死掉了。
现实中,我并不觉得那个人生选择的分叉路只存在于十七岁里。对每个怀揣不安和不甘的人来说,这个抉择时刻一直都在,因为你一直有选择,所以你才一直会痛苦。
早早选择现实,早早交出灵魂的人,对一切甘之若饴。
3.背叛者
在许多故事里,背叛者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诠释了追随者无法呈现的内容。
当背叛者终于倒戈,真正凸显出的是当初的矛盾、刺激和不适。他不知道什么是对的,直到最后他都不知道什么是他想要的。他只是因为无法忍受强烈的不确定感,因为必须选择一方使自己感到安定,才选择了看起来对的那一方。
我们总要有个时刻,获得自己人生的决定权,探索自己想要什么。这个时刻,或者说是这些时刻,我确定非常艰难痛苦,就像自己为自己剜一颗子弹。
痛,也不能做自己的背叛者。
4.死亡和活过
托德在睡梦里被唤醒,得知尼尔的死讯。他的雪地里狂奔,哭泣到呕吐。其他几个少年,均是满脸泪痕。
那个提到演戏就眼睛发亮的少年,那个带领着伙伴们穿越迷雾的少年,那个勇敢无畏的少年,没有了。托德比其他人更了解尼尔的渴望,他明白尼尔多想要一个灿烂人生,他为之努力、挣扎,不忍辜负多重隐忍,可是仍然走投无路。
虽然是不同性格的少年,可是底子里是相似的。托德是个真正的诗人,和尼尔一样从属于浪漫。
托德从认识尼尔,到失去尼尔,像变了一个人。他最终获得了某一部分尼尔给他的力量。
在那场恸哭中,托德必然决定了什么,才从哪个怯懦沉默的少年,变成第一个踩上课桌的人。
所以,我们知道有些人活过了,有些人已经死掉,而有些人正在死去。
你看,有人敢于为爱情受伤,有人改名为纽旺达,有人坚定的呼唤船长,而有的人说我们只是那些煽动言论的被害者。

为什么是死亡诗社。
因为唯有死亡,能提醒我们要活着,真正的活着。
阿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绿毛水怪》读后感 (2人喜欢)
- 止痛药 (2人喜欢)
- 书单:春夜的清醒与天真
- 写诗:怒放
- 写诗:口哨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