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纯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电影以“文革”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当时的时代环境。在他眼里,父亲到贵州去当军代表,对他是喜而不是忧;比他们稍大的孩子都去了农村和部队,北京这座城市属于他们。从小玩到大的这群孩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马小军的印象中,似乎总是阳光灿烂。把一个家庭受到“文革”牵连的孩子刻画得如此快乐,把当时那种复杂的环境表现得如此温和,即使在他姥爷死后,哀伤过后一切又很快恢复平静。观众很少感到血程、残酷、愤怒、压抑甚至忧伤的情绪,更多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一部激情盎然、阳光灿烂的写意电影。 电 影表层主题有两个一是友谊,二是爱情。。更深层的主题理想与追求。影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丢书包,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友谊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正面是“亲如兄弟”,背面则是“嫉妒和背叛”。马小军对刘忆苦的嫉妒,使他对爱情彻底绝望。他试图强暴米兰去打破心中的爱情发泄心中的失落、痛苦与迷茫。,然而面临的却是大家的疏远和背叛。事隔多年,这些人到中年的伙伴们又聚到一起,片尾的他们显得很快乐。友谊长存,使人看到希望。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 影片开场伴随着雄壮的歌声,那个年代人们思想比较单纯,对革命十分积极,物质极端贫困但却充满理想。尽管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狂热,但理想激昂的情绪影响了下一代人,童年的马小军最大的理想就是中苏开战。可笑但却让人振奋。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理想,就是激情!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并为之振奋。 少年时代的马小军如大多数人一样,也有着当英雄的理想,在这个不学无术的边缘少年心中,得到米兰的爱才是他朦胧的少年时代最大的理想。他对米兰是真挚、纯洁的爱恋,他不忍轻易破坏他们这种感情。然而刘忆苦的出现使他的感情面临危机,他想通过打破心中的偶像来减轻自己心中的痛苦和迷茫,结果伙伴们开始疏远他。影片在这个时候让人感到有了一丝的压抑和难过。但很快,片尾中年的马小军们又聚到了一起,让人又感到了他们身上的快乐和希望。 电影呈现怀旧追思情愫,视觉上营造了一种偏暖的色调,使回忆渡上了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少年的革命时期,有意义的只有自我的张扬和释放,是温暖的,甜蜜中夹带着些许感伤。根据自述,他拍电影不喜欢写分镜头剧本,但头脑中自有一些衔接流畅的影像。影片中许多画面构图集中在腿下半部,如片初,米兰在马小军躲在床底注视时不断跷起放下的双脚,特别是影片行进到后半部分,马小军来到米兰住所,准备非礼米兰,这之前他在走廊中行进的场景,摄影机集中跟拍腿部,晃动的画面配合声音,营造出激烈的躁动感。影片中对于布光处理得极为精妙,无论是略显幽暗的过道还是迷幻的战场,都赋予影像特殊的质感。 特写镜头是影片中的常用武器,但却用得恰到好处,比如对马小军自娱自乐累了而躺在床上满脸是汗的特写,反映了在那个单调时代中被压抑的人们几近变态疯狂的释放后的爽快与疲累;比如对米兰笑容的特写,在梦境般的阳光下极大地美化着米兰,迎合了马小军对米兰的幻想与神圣的爱慕之情。 影片有许多处场景的摄影令人击节叹赏。在“教室授课”这一场戏中,人员众多,为了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和对学生反应的惊愕,运用正反打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在高度和角度上都把握得十分到位,不说一字,而画面充满幽默和机智,镜头显得极具张力和充满感染力。当宁静的课堂被突然破门跳窗的几个学生打破平静之后,用了一个轻轻往前推然后定住的镜头再次表现教师对这一事件的惊愕。影片开始不久,马小军在米兰住所房顶来回穿梭等候的场景。这一段镜头衔接流畅,摄影师充分用好光源,使画面在主角间的来回 穿梭、。 片子接近尾声时马小军在游泳池被自己的朋友一次次用脚挤压进水里,想浮出水面上岸而不能,这段水中摄影迷离晃动,岸上的一只只脚快速胀大伸缩,画面被分割成水中和岸上两个空间,马小军失去了进入另一空间群体的现实通行证。此后画面转到人去岸空,只见马小军一人仰面浮在蓝色的水面上,水波晃动,摄影机俯拍创造出强烈的孤独疏离感,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整部片子都显出乐观、积极的情绪,哪怕有“文革”的影响,一切都可以轻松调侃,让人看到希望,自如乐观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