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水与哀悼的关系——这期《奇葩说》到底在说什么?
作者:于玲娜
这期【奇葩说】(第五季第20期)播的正是时候,秋末冬初,万物死的死衰的衰,伤感情绪外放,正是哀悼的好时候。
“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你要不要喝?”
反方的论点算是“主流鸡汤”:悲伤是有进化意义的,悲伤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直面现实并想办法解决,悲伤让我们彼此有情感羁绊,所以不应该消除它。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了罪,然后擦干眼泪陪你睡。’——这首歌我以前也听过,最后一句一直不能理解:都出了这种事,怎么还能睡得着呢?……这个女的,一定是喝了这瓶忘情水。”
正方的主要论点是:有些痛苦毫无意义,有些痛苦就是让人难以承受(比如霸凌、战争、性侵),为什么不能喝呢?

“这个世界上,有些痛苦是有意义的,你要保留它没问题,有些痛苦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在科技没有发展的过程中,好多的痛苦,是因为我们无力阻止,所以只好将它合理化。这是我们无力阻止的结果,而不是不去阻止的原因。”
这当然不是一个假设的命题,所谓“忘情水”,无疑已经长久存在:酒精、毒品、游戏、性、工作、肤浅而热闹的社交、各种心理暗示和自我说服……都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痛苦,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工作之一,是帮人面对、加工、消化悲伤。多年以前,我是反方观点的坚定拥趸。但这两年,我也慢慢整合了正方的观点。
这其实是一个度的把控,反方观点的前提是“如果你能”。如果你有足够的心理能力承载、抱持、消化各种情绪,那么它们其实对你全都是有好处的。但很多心理学通俗观点正是因为建立在这种没有明说的“如果你能”的假设上,让读者入了坑,最后发现“臣妾做不到”。
“忘情水”,以及所有防御方式的意义,正是在你“不能”的时候,提供一个缓冲,让你熬过难以承受的痛苦当下,赢得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而这也正是它们有可能造成路径依赖和成瘾的原因:这种回避痛苦的方式来得太容易,以至于你根本不愿去想其它任何可能。
更可怕的是,时间一长,你真的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问题。
喝还是不喝呢?这是一个权衡。忘情水就像吗啡,如果你在战场上受了伤,接下来还要逃跑,要保命,那就喝吧。如果你已经站在楼顶准备往下跳了,那就喝吧。如果你已经举起自己的孩子准备往地上摔了,那就喝吧。但别忘了你喝的是吗啡,而伤痛的那部分你只是被打包放在了架子上,它一直在等着你回去面对它、拥抱它、接纳它。

蔡康永说:“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得到,以及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长大,得到了成长,就失去了童年。到了30岁,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青春。我们用什么情绪来面对失去?我们用悲伤面对失去。”
悲伤是在启动一个哀悼的过程,最终,我们要允许自己完成哀悼。
如何允许自己完成哀悼呢?
前置问题是:你都做了哪些事情,阻止自己完成哀悼?
你会不会对自己说: 要打起精神来! 弱者才会流泪! 你不想想你的家人吗? 你不在乎别人怎样看你吗? 你这么丧,一点正能量也没有!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这些都是在妨碍哀悼。
怎样才算哀悼呢?
如果你失恋了,就要让自己充分体会对方在心里的重要性,充分体会失去的痛彻心扉。 如果你失去了亲人,要让自己充分体会骨肉分离般的痛楚。 如果你学业事业受挫,要哀悼自己或许能力有限,并非什么都能做好。 如果你身患重病,要哀悼自己不再完整,甚至要带着残缺和不便一直生活下去。 …… 为这些事,不评判自己,只是允许悲伤进行下去,长夜痛哭到天明,你就能真正走出来。如果不能,就多哭几个长夜。
哀悼不是丧,丧是还在哀悼中。完成哀悼就是接受残破的世界、苦逼的人生,和无能的自己,然后平静地做还能做的事。
除了前面说的这些,几乎每个普通人都要哀悼: 1)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既没有家财万贯,也没有盛世美颜。 2)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远非岁月静好,而是狼奔豕突。 3)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远非“世界第一”、“万国来朝”,而是有太多问题、缺憾、不成熟。 4)不论自己拥有多少,终有一天会全部失去。 5)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完美父母,以及所谓“无条件的爱”;而如果自己为人父母,也永远不可能完美。 6)大多数你以为自己是根葱的时候,其实只是棵韭菜。 ……
——以及一份应景的年末哀悼:这一年马上要过去了,也许你并没有成就或得到什么,只是老了一岁,还顺便失去了些什么。
如果到了元旦前后,你又蠢蠢欲动,“2019年一定要如何如何”,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说明你还没有完成哀悼。
而这也是你需要哀悼的:哀悼这件事也急不得,不是你想哀悼就能马上哀悼好。它也许是一辈子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