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讲讲立顿与滇红的故事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聊天,谈到联合利华下属的百年品牌“立顿”欲在临沧建立其红茶原料基地的事情。紧接着没几天,联合利华已经和临沧市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双方的合作意向,随后斯里兰卡总理访问了临沧,并参观了相关的茶园和制茶企业。临沧拿下了这么个大单,本应该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但我除了高兴,心里更多的是几许复杂,因为“立顿”二字让我想起了我们本地红茶与外国红茶,云南滇红与立顿品牌竞争的百年恩怨。想起不经使人有些伤感,那又是一段令人伤怀的往事。
本来外国是没有大叶种红茶的
首先,我先介绍一本书和一部纪录片。先来说书,书的英文名为ThePlantHunters,中文译名是《植物猎人》,作者为托比·马斯格雷夫等编著,希望出版社出版,内容讲的是十个人西方人全世界转悠采种子,挖树根,收集宝贵的植物资源;纪录片的英文名为RobertFortune,TheTeaThief,中文名应该是《罗伯特·福琼,盗茶贼》,讲的是福琼绅士在中国盗取茶种,最终给清帝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故事。罗伯特·福琼也是《植物猎人》中的十人之一,同样的,他也是本篇要讲的一个重要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茶的故乡,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依靠茶叶、丝绸、瓷器在全世界赚取了巨大的财富。17世纪中叶,饮茶文化被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外号饮茶皇后)带入英国宫廷,自此饮茶文化自上而下开始风靡西方社会。但西方本是不产茶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人一直错误的认为红茶和绿茶是不同茶种制作而成的,既不会种茶也不会制茶,他们只能从中国进口中国的成品茶,茶叶贸易利润是巨大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著名的美利坚波士顿倾茶事件,当时英国对尚未独立的北美殖民地享有茶叶垄断销售权,英国人垄断抬价,如果是北美的商人自己到中国进口茶叶,走私进美国的话,虽然他那时候坐船到中国得一年时间才能把茶叶运回到美国,但就是这样,它的价格还只相当于英国政府茶叶价格销售的六分之一,最终北美人民受不了,一怒之下就把波士顿的10万英镑的茶叶倒到了大海里。
事情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后,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形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清政府依靠茶叶贸易还可以基本保持收支亏空不大的情形。在1867—1894年,中国仅出口的茶叶价值即大致与进口的鸦片价值相当。英国人也知道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茶叶贸易,致使东印度公司每年还要花大量用鸦片赚取的白银来与大清购买他们所需的红茶。为了可以使自己日后可以自产茶叶,大英帝国早在1848年就开始行动,派出了苏格兰人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收集盗取最优质的茶种。1848年7月3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曾发给他一纸命令:“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然后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发展在喜马拉雅山的茶叶生产。”《植物猎人》中写到:“福琼从衢州和浙江的其他地区成功地采集到了茶树种子。他还从宁波地区、舟山和武夷山采集了标本,负责将23892棵幼株及大约17000棵幼苗运到喜马拉雅山山脚下,同时安排8位中国茶工携带工具一同前往。不久,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茶园陆续涌现。到了19世纪下半纪,茶叶成了印度北部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但福琼一直没有满意他的收集,直到他在云南的发现。
我们可以想象重建一下当时福琼来到云南情形。1885年,福琼再次踏上了收集茶种的路程,此次出行有一点不同,大英帝国刚刚在这一年把缅甸纳入了了印度殖民地,缅甸自此成了印度的二级藩属。之前福琼几次就想到云南去收集茶种,因为那里一直有一条茶马古道源源不断的把茶叶从北方的中国运到东南亚地区。但由于那里离上海等沿海地区甚远,不能成行。这次终于可以从缅北陆路进入了。就这样,福琼和一群传教士在大英帝国陆军的保护下,骑着大象从印度阿萨姆邦一路东行,走过英帕尔高原,穿越伊洛瓦底江,再北上到达了缅北地区,随后福琼和传教士从思茅和临沧的佤族聚居区步行进入了中国境内......一年以后,云南的大叶种红茶出现在了大吉岭刚建的茶园里,随后英国的茶叶专家和从中国的请来的茶艺师发现此种茶叶是红茶制作的上品,开始批量种植,1890年同为苏格兰人的汤姆·立顿在考察了大吉岭的大叶种红茶园区后创立了英国立顿红茶公司(Lipton’sTea)......再过了10年,印度已经完全取代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地,时间到了1900年,中国当时的出口量已经不到全世界比重的一成了……大清经济被打垮,中国白银流失自此万劫不复。
自此福琼上演了真实版的蝴蝶效应,一人之力,完成了洋枪洋炮都没有完成的事情。同样他也一手缔造了世界第一的茶业帝国。

RobertFortune,TheTeaThief 电影海报

深入中国的RobertFortune
战火中凤凰涅槃,滇红崛起
就这样,中国茶业和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一起走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众多机构纷纷迁往内地,中国茶叶总公司也迁到了云南,但迁往云南后,茶叶总公司原有的茶叶产区湖南安徽不仅路程遥远,而且有随时落入日寇手中的危险。当时中茶总公司的技师来到顺宁(凤庆)考察了,突发奇想,一个用CTC机制当地大叶种红茶的念头在他脑海中出现了。云南大叶种茶本来就和大吉岭红茶同种,再加上之前在坦洋工夫红茶上已经成功实现CTC机制茶,有技术有好原料,应该是可以成功的。说到CTC技术,当时也算蛮先进了,1930年,英国人才在阿萨姆发明CTC红碎茶揉切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进并应用于自己的红茶生产,当时是很值得肯定的。1939年滇红创牌(原叫云红,1940年更名为滇红),第一批成品茶经香港流入伦敦,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响,优异的产品品质引起了国际茶叶市场的震动。
至此滇红横空出世。
滇红的成绩:
上世纪50至80年代,凤庆茶厂年产三、四千吨滇红茶,全部出口欧洲市场。当时滇红的平均出口价格是每吨5000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1美元大概为现在的10美元),达到国际市场的中高档价格水平;
1957年,滇红工夫一级在伦敦国际市场创下拍卖最高售价;
1958年,首创滇红特级工夫茶,被国家指定为定点生产的外事礼茶;
1958年,创制滇红金芽茶,再创国际市场最高售价,为此,中央办公厅特地给凤庆茶厂发来贺信,国家商业部把凤庆茶厂评选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集体;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历来视滇红为珍品,将其置于玻璃器皿内早晚观赏。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云南期间,时任省长的和志强向其赠送滇红茶和云南围棋作为国宾礼物。
…… 当时的云南,红塔山和滇红是两个大品牌,红塔山在分税制改革前,为云南财政带来了坚实的税源,滇红则在计划经济时代带来了宝贵的外汇收入。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滇红和众多云南本土国有企业一样,可以在战火中壮大,但经不起改革浪潮的冲击,滇红走向了没落。
之所以出现这样局面,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当时的滇红管理和生产技术和50年代相比并没有太大改进,人员管理混乱,甚至出现为了片面追求产量,在出口茶叶里面掺杂树叶的现象……结果事情败露,国际市场哗然;外因是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以及肯尼亚等红茶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成熟的全球销售理念,挤占了红茶的高中低市场,立顿也成为继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非酒精饮料制造企业。内忧外患之下,滇红一蹶不振。
可惜,可叹,可悲。
红茶国产名牌“滇红”与国际名牌“立顿”建立合作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1/0517/18/749B4OV700014JB5.html
话锋拉回现在, 新闻本事就不多谈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细细品味。这一次联合利华为什么可以无视临沧只有一条二级公路的糟糕物流状况,毅然来临沧投资呢?还要说一下现在立顿和临沧红茶的关系。90年代以来,立顿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临沧红茶,每一顿立顿红茶中就一定要有三分之一的临沧红茶。这有一点像云南的烟业,外省的众多品牌,无论是黄鹤楼也好,还是骄子,在制烟的时候一定要搀兑云南的烟草(玉溪的最好),这叫做提味。立顿来临沧设厂就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其茶饮料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但对于本土的滇红,甚至是后起的澜沧江集团,都是有利的,立顿带来了外资,但同样带来了我们最欠缺的产业化的茶园种植,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我们要要像150年前的英国人那样,把对方的优势内化吸收。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高度去思考,不能仅仅只为外资的带来欢欣鼓舞,因为日后它人可以用我们优良的茶叶品质依托其品牌效应取得高昂的利润附加值,而最终买单的还是广大的中国市场。我们为什么不努力重整振作,去追逐这块蛋糕呢?上帝本已经给予我们这么一块孕育财富的土地了。
临沧云县 杨雷
2011年冬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8-18 14: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