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的高山原始森林里,我们拜访了一个回归自然的生态乐园

“世界一开始就被创造成不需要人为了找食物,或是找什么样的食物而浪费精神能量的地方。”
—阿纳丝塔夏
最初我是在一篇公众号推文中看到这个叫做“松果生态家园”的地方,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正在寻找家园共建者,他们描述了整个生态家园的形态(共同创造这个既有阿纳丝塔夏的天然意境,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作为食物森林、森林学校和零废弃样板的生态家园),当然也描述了他们的理想世界(探索人与自我合一、人与人融合、人与自然共生的大同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总是能找到很崇高的字眼,广阔的理想,令人尊敬。但也令人担忧,人类世界早就有先驱者尝试建立这样的社区,比如德国中部的生态村“七椴树”,葡萄牙的 “塔美拉” 生态村等,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或者面临危机。
在中国云南边陲的一座小山村里展开的生态社区探索,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带着满心好奇,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早晨,我们开着车去寻找答案。

我们去的“松果生态家园”在大理洱源的高山上,我们先开车到了洱源的牛街镇,从牛街镇到山上的村子还要继续开50分钟的车,等到了山顶,看到是山巅牧场,还有头顶流动的白云。
这片山叫马鞍山,村子有3000多米海拔,住的都是彝族人,上世纪从宁蒗迁徙过来的彝族,一直保留着彝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彝族传统的木屋,家里有火塘,村子前面就是一大片开阔的牧场,牛羊猪马都放养在牧场上,村子背后就是原始森林了。


洱源是大理洱海的源头,是大理饮用水源保护地,拥有全国罕见的原始森林,是建设生态社区最理想的环境。
接我们的人叫王微,是这个生态家园的发起人,那天他穿着红色羽绒服,精神矍铄,健谈,行事理智而又富于感性,谈话之中能感觉到他是真心奉献于这份事业。
王微之前在别的地方也建设过生态家园,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做起来。然后来到大理,想在大理继续建设生态家园,在大理找了五个多月的地,当王微来到牛街的马鞍山时,他看到这个温泉小镇上大小商店,家家都是用的无纺布环保袋,几乎看不到塑料袋的踪迹。这里的原住民,反复和他讲,你们要建环保厕所,不能污染水源。

眼前干净纯粹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尊重自然的质朴民风,王微立刻就被打动了,随即就租下彝族刘大哥40亩山地,准备在这里开展生态家园的共建,王微甚至和彝族刘大哥结拜了彝族兄弟,在彝族,拜过把子就和亲兄弟一样了,现在王微也暂时住在刘大哥家里。
地租下后,立刻开始动工,陆陆续续就有人来参与共建,山上条件实在艰苦,仅仅是上山的路就要一个半小时。生活设施简陋,上厕所除了简易的茅厕,就在野外解决。
王微从共建的第一天就在思考,在这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彝族村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共建者,共同创造这个既有阿纳丝塔夏的天然意境,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作为食物森林、森林学校和零废弃样板的生态家园。



地基一点一点打好,来参与共建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山上一共有十多个人一起建造房子,都是自己动手搭建。现在地基已经打好,差不多三个月之内就能完工,这个生态家园的雏形已经初具形成。
中午我们一起围着彝族的火塘吃了一顿简单午餐,一边喝酒一边聊起一些关于建设生态家园的故事。
王微,18岁离开土地,5年前又回到土地。在家人的支持下,卖掉房子开有机农场,一路探索。3年前学习朴门永续,对食物森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头钻了进去。
在王微看来,天之道,是多元共生、相互助缘,他追求的是一种以自然智慧主导的万物共生的大同世界。这是一个美丽的梦,现在这个梦正在成长。不过王微并不像很多极端的理想主义者那样执着,他也很洒脱的说,现在我们就在玩嘛,不一定非要有个什么成果。这样心态反而会轻松很多,能走的更远。


王微也谈到接下来的想法,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一个零污染村,现在正在和村委谈实施的可能性。我们转山狗也和王微的松果家园达成了合作,他们社区里生产的手工食品和用品也会放在转山狗的店里售卖。
吃过午饭,王微带我们去村子后面的山上到处转了转,走在平缓的山间小道上,周围是稀稀松松的大树,那一刻好像走在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


不远处松果新建的社区房屋露出轮廓,在现代世界的潮流下,以回归自然为主导的生态家园逆着潮流,甚至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这种完美理想的实践值得尊敬和祝福,王微他们也只是想在在这个愈发机械化的世界上,努力活得更加简洁,更加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