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灾110】枋头之战:胜负双方都是失败者
↑点上面的猫头关注作者,第一时间获取更新~
桓温没粮了。
郗超自从出发以来就一直在碎碎念的事情终于发生,而促成了这一局面的,则是两个人。
一个是敌人,慕容垂特别带上的弟弟慕容德。这个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却表现得像个打滚了几十年的老兵油子,他用一千人去骚扰晋军的粮道,只拿两百人出来挑战,一触即走,剩下八百拿来做埋伏,而且还特别阴险的分成了三道埋伏圈,把晋军的押粮兵骗进来,一仗砍到不剩几个,于是晋军的陆上粮道断绝。
另外一个是自己人,就是一直让桓温不怀好意的袁真。他被桓温赶去干苦力活,带着自己的豫州兵去石门凿河,打通水道,晋军的运粮船就可以开过来,即使陆上的粮道被断,也完全可以安心的坐在军营里唱大戏,不怕没饭吃。
这个工程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晋军的补给还能勉强通过水路供应,但到了秋冬,水位会越来越浅,不开条新水路出来,船就过不来了。
袁真没能凿下来。
这次和桓温上回平地凿开三百里水道不同,那时候晋军是安全的,周围没有敌军,只要放心大胆的挖挖挖就可以了,但石门周围的谯郡和梁国都有燕军驻守,要想施工,就得问问这两处城池里的燕人答不答应。
所以袁真一边打仗,一边挖沟。他也是有几分真本事的,不然也不会被桓温视为心腹大患,这人很快就打下了两座城池。
但是打仗耽误了施工,水道一时没能凿开。
九月,水位如期的下降了。
从汶水、到清水、再到黄河这条水运路线,很快就跑不了船了。
粮道彻底道绝。
这下不走不行了,晋军大营中还有一点储粮,足以吃到撤军回南方,如果在中原多待两天,还打不下燕国的话,再想撤军,那就只有一路吃着人回去了。
桓温为粮食所做的备份方案全部失败,怀着吞吐天地异志的北伐,至此毫无完成的希望。
流连枋头已久的桓温,满怀惆怅的向着北方长叹了一声,然后命令烧掉辎重,凿沉因为河道变浅已经开不动的战船,大军由陆路南归。
这道退兵令,不只是意味着北伐无果,对于桓温来说,也代表自己改朝换代的梦想化为泡影。
他已经快六十了,基本上不可能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次北伐没能成功,他也就没了借收复河山的威势登位的由头,这把龙椅,此生无望了。
当他在萧瑟的秋风中签发南返军令的时候,想必内心也如同秋意一般凉。
不过,他凉得还早了一点。
慕容垂自从复出以来,还没有发出致命一击,这是不正常的,这是个不会比慕容恪差的顶级大才,一旦被他咬住,不掉上几块肉,休想让他松嘴。
桓温南归的这一路,注定是异常痛苦的。
不过,这种痛苦在开始并没有表现出来,慕容垂给他的,是安乐死。
看到桓温开始退兵,刚恢复几分元气的燕军骄兵悍将各个争着要求去追击,争取把打进家门的南蛮子留下来。但慕容垂坚决不允许,他否决了所有追击的意见。
他的看法是,桓温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部队基本上是满员状态,就算是撤军,也必定是步步设营,占不到什么便宜。只有让桓温看不到追兵,他跑着跑着松懈下来,到时候才有机可乘。
所以,他让手下全部留下来,而他自己亲率八千精锐骑兵,无声无息的跟在晋军身后,等待桓温露出破绽的那一刻。
这个安排其实很有意思,作为整支大军的统帅,亲自上阵砍人这种粗活,似乎不应该是他的岗位职责,他的工作是居中指挥,调度手下所有的兵力,但是,他放弃了安全的中军大账,而非要自己来干这一票。
结合他现在的处境来看,就很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了。
被压抑了这么多年,他不甘心,他要亲自立下一场滔天奇功,让皇帝也无法再雪藏他。
英雄需要舞台,没有哪个英雄,是能耐得住寂寞的。
自从他出山对抗桓温以来,虽然挡住了晋军,但敌人并没有伤筋动骨,只是主动退兵。而在接下来的追击中,是有可能取得巨大战果的,大败敌军和拦截敌军,这两种战果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他找到了正确的击敌之法,但并没有从统帅的角度,选派一个强力的将军去执行,而是亲自来兼任这个执行人。
他要把全部的功劳都拿在手里,作为他改变命运的晋身之资。
这个做法,最终害了他,让他在燕国无立锥之地。
因为他赢了。
在这场追击战中,他展现了自己对战争高度精准的控制力和对时机的把握能力。
他一直恰到好处的跟在晋军身后,既没有被晋军发现,也没有失去晋军的踪迹。
为了防止晋军在后退过程中太过安逸,战斗力保持得过于完整,他放风出来,说已经在黄河上游投了毒,让晋军只能一路挖井取水喝,有效的消耗了大量的体力。
不是行军就是挖井,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晋军终于走到了襄邑。
前面不远就是家了,想像中会来追的燕人一直看不到踪影,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算是安全了,这一路把人累个半死的苦难行军,终于到了头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没能回家。
因为他们的这种情绪,被慕容垂捕捉到了。
慕容垂在战场上,有着狐狸一般的敏锐嗅觉,在晋军最为松懈的时候,他突然发动了袭击。
晋军正是毫无斗志的时候,陡然遇袭,这是非常要命的,顿时乱作一团。所幸晋军人多,五万大军出征,一路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此时怎么也得有四万五千人以上,而慕容垂的骑兵只有八千,所以晋军虽然慌乱,但好歹也还能抵挡一阵。
也只有一阵而已。
因为晋军很快就发现,从另外一边,突然也冲过来了一支燕军,人数虽然少一些,但也有四五千的样子,各个精神抖擞,骑着马冲过来就大砍大杀。
慕容垂并不是完全孤身一人上路追敌,在领着八千人出发的同时,他还命令弟弟慕容德率领四千骑兵,埋伏在襄邑东边的山涧中,此时和他从两个方向同时对晋军发起攻击。
晋军都是步兵,刚用两只脚板走了几百里,一边走还要一边客串施工队。燕军则都是骑兵,基本上没什么体力损失。一支疲军遇上了生力军,而且还是腹背受敌,虽然人数略占优势,但也不可能改变结果了。
晋军大败,三万多人倒在了家门口,尸体铺满了整个平原。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
侥幸逃出生天的晋军,互相搀扶着继续踏上了南归之路,在经历了凄凉的惨败之后,回家成了他们心中唯一的想法。
他们没能回去。
因为走到谯郡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一支军容整齐的大军,正在这里等着他们。
这次不是燕人了,而是秦军。
慕容暐以割地为诱饵向前秦求援,丰厚的条件打动了前秦人,他们出动了两万骑兵前来配合。
不过,狡猾的前秦人并没有打算老老实实的帮人打架,他们也是来看看风向的,如果燕人赢了,他们就出场帮打落水狗,如果晋军势如破竹,看起来不好惹的话,那他们也就准备老老实实的回去了。
结果燕人大胜,那他们自然也要出来赚点利息了。
在谯郡,再次有一万多晋军被留下了。
五万出征的晋军,最后只有几千人回了家。
这是桓温的最后一次北伐,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自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了对北方的觊觎,而是专心致志的开始了弄权。
他给这次的惨败找了个替死鬼,声称是因为袁真没有凿通石门,让大军断粮,才让大军死伤殆尽,打算要处死他,气得袁真一怒之下投降了燕国。
两年以后,桓温废了晋帝,又立了一个,达到了每一个权臣的巅峰。
但是,他也只能是一个权臣,而不可能登上至尊之位了。对于心怀异志的野心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与他一样失败的,还有慕容垂。
慕容垂看起来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大赢家,但命运无常,他却因为这次的大胜,给自己招来了一个比桓温还要惨的下场。
下一章:
【五胡灾111】打了胜仗,却只能在自己的国家里流亡
这本书原本不打算收费,坚持了1年多的免费阅读。
但理想抵不过现实,作者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所以捱到现在,本书还是上架销售了。
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买书钱,我新写了姚襄篇,作为付费读者的专属内容。
各位很抱歉,要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