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诚”的修养:能把握人性来做人做事
自动地切实认真把握住人之本性来做人做事的态度谓之“诚”,这种完全顺乎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谓之“天之道”;以人性为标榜,被动地学习如何地做人做事,以求能把握住它的态度,谓之“诚之”,这种完全基于人为的学习修养的行为方式,谓之“人之道”。
能自动地把握人性来做人做事者,不需要经过勉强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合规中矩,不需要经过思考探索,其中道理,自然得之于心,从容不迫地符合于理想的道,这就是圣人的表现。
能被动地学习如何把握人性来做人做事者,那就必须懂得如何学习判别选择属于善良的一面,而且还要能牢牢地把握住由学习所得到的一切,这就是一般人的修养方式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广泛地学习,有疑难的地方还要详尽地问清楚,了解之后还要细心地思考,思考之余还要明白地分析辨别,有所选择之后更要能切实地做到。这就是如何学习的历程。
如果不去学那就算了,既然学习了而没有学会,不可以放下来。
如果不去问那就算了,既然问了而还是不了解,不可以放下来。
如果不去思考那就算了,既然经过思考而还是没有心得,不可以放下来。
如果不去辨析那就算了,既然经过辨析而还是不明白,不可以放下来。
如果不去做那就算了,既然已经去做了,做得不够切实,也不可以就这么放下来。
别人一遍就能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才学会的,我学一千遍。果真能用这种办法去学习的话,就算是一个很愚笨的人,最后一定会变得聪明多了,虽然是一个软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起来的。
由认真切实把握住自我内在的纯真,从而明白什么是善是恶,这就叫作本性的体认。经由别人的指点,知道了哪些是善,哪些是恶,从而能好学力行,认真把握住善,切实排除了恶,这就叫作教化的作用。
能够认真切实把握住自我内在的纯真的人,一定会明辨善恶,了解什么是道德的主体;能够接受指点,懂得善恶之分,了解了道德之可贵,一定能好学力行、认真切实地把握住道德的主体。其结果是一样的。
【说 明】
所谓天道、人道,一种是顺乎自然本性的表现,一种是人为的修养方式。天道是出乎自动地由内在的纯然本性往外发出,所以不需要经过勉强、思考,自然地合规中矩,当然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人道则是被动地由外在的学习所知,渐渐地开启内在的灵性,点滴地累积积蓄,而终归于至善。
无论是由内在本性的自我体认而把握住道德的主体,或者是由外在经验的指导、事理的印证,经过好学力行,从而把握住道德的主体,圣人和普通人修养的方式虽有不同,而结果却是一样的。
因此对一般人就必须讲究学习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一贯的正常学习方法;别人学一遍,我学一百遍,这是加强的学习方法,除了讲求修养的方法之外,更明示必须要习之有恒,才有效果。
本文选摘自:《礼记:儒家的理想国》(精装)
作者:周何
丛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出版: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

《礼记》是一部“礼的百科全书”,不只写跟礼有关的规章制度,还包含关于仁义道德的篇章。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最适合我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
本书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
frank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8 0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