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之中控设计分析
看过很多号称智能网联汽车的中控,发现两种明显的差异。其中一类,是设计不足,这是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传统车厂的智能汽车的中控产品形态。厂商都是把它做成摆设,可有可无的。毕竟根据历史来看,多少传统车辆里面没有中控这个模块,照样卖得很好。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认知不足。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在向信息化转变,而车也需要跟着改变。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中控的价值是什么?
当然智能汽车的智能,对车厂来说,会有很多的点需要突破。而对用户来说,在感知层,也会有很多的点,譬如智能温控、智能门锁、自动泊车等等。但在所有这些点里面,最重要的那个部件,无疑是智能中控。因为智能中控有四个要素,是其它的点所不具备的。
一,智能中控是智能网联车辆的信息与控制中枢。当用户需要对车辆进行管控时,需要一个入口。这个入口,在电视机来说,是遥控器。在车辆来说,无疑应该是中控。用户的管控越强,意味着中控的价值就越高。生产力的进步,表现在消费端,就是在解放设备对用户的限制,把控制权还给用户,让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权。而车里那么多部件,如果每个部件的管控都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操作,这个成本无疑是很高的。这种情况下,控制权下放,并通过中控这个集中的入口释放给用户,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二是智能中控的信息量更全面更丰富。人类接受信息,80%来自眼睛,10%来自听觉,其余的触觉味觉嗅觉等等,合起来占据剩余的10%。所以当生物进化出感光细胞,能够解释波长时,就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因为它接受的信息多了,能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升了,生存与适应能力更强了。同样的在车里,所有触觉味觉嗅觉等等,接受的信息是非常单一的。通过这些方式传递的信息,一定并也只能紧密契合车主当下的操作。这种信息是受限的,虽然必须承认其契合度越高,体验越好的事实。所以对于智能来说,与车主的更多信息交互,只能依赖中控那个屏幕实现,当然手机也可以加入进来。
三是智能中控具备长时间抢占车主注意力的能力,也即出动触发的能力。其它功能性的部件,譬如智能温控等等,都需要根据场景被动触发,其单一化体验虽好,但就信息交互层面来说,确实打了折扣。而中控作为一个核心的信息交互渠道,可以主动给车主推送很多的信息,并且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极大的抢占车主的注意力。毕竟如上所说,人类80%的信息接受是通过眼睛的。
四是借助车机屏幕,可以构建联>互>网,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互联网模式。其它智能模块,都是围绕车主、围绕行使环节触发的,这意味着它们是封闭化的服务,其价值空间仅仅局限于驾驶这个特定行为。而中控这个屏幕的信息输出,是可以脱离驾驶这个特定行为,而做更多延伸的,引入更多服务,是开放式的。
认识到这四个要素,才能真正明白在智能网联时代,智能中控对于车主对于厂商来说,其价值所在。
但也有从互联网转型而来,或者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过于突出这些要素。于是另一类智能中控出现了:设计过度的中控。造车新势力所设计的中控,拥有炫酷的表现效果与交互,但这基于一个假设的前提,就是用户的核心注意力,会被吸引到屏幕上去。但这个前提恐怕是虚无的。
无论如何,外出都未必会是目的,坐车出门也未必是目的,要外出办事才是目的。现代社会的协作规模更大,这就要求更好的流程、制度与契约,而不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带来的问题,就是个体在协作流程里的价值更低,也即人与人的协作其实是更少而不是更多。根据社交网络第二定律(《国内独家,社交网络深度研究》),协作越低,关系越弱。关系更弱的人们,当然更愿意宅而不是出门了(《宅男宅女产生的原因》)。为什么当人们有了手机,就不愿意再看电视?当然会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得不提及的:手机是个人化的设备,手机给了个体属于自己的空间;打开手机,我不是拥有了整过世界,而是拥有了我自己;我不能掌控整个世界,但我可以掌控我自己的一切。
要证明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当用户发现一个APP不爽的时候,就会立即卸载。当发现卸载不了的时候,就会想着换系统乃至手机。但在现实生活中,让人们不爽的事多了去了,有多少人会因之换工作换对象换儿子换父母的,都是忍忍,生活还得继续。换句话说,智能手机展现、释放了人性。正因如此,所以很少有中老年人会玩智能手机上瘾,因为他们既不能掌控手机(操作复杂很难学会),也不需要通过手机来为自己营造个人环境(有娃有家,内心满足,集体圆满让个体的内心充实)。
所以当人们不得不为了解决问题而出门去坐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愉悦还是难受?显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坐车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被迫的选择,这就是事实。换句话说,驾车是一个意图明确的行为,而非人们需要通过驾车去寻找意义(但手机就是有此作用的设备)。因此脱离驾驶这个特定场景的智能中控毫无意义,手机就够了——凡是能够通过手机或电脑解决的问题,绝对没必要通过开车去现场解决。所以,出行不是生产能力,而是生产成本。也就是说,凡是车载智能系统能够完成的,手机或电脑也都能完成。而出行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最后选择,是不得不消耗的成本。
而与驾驶这个特定场景紧密结合的智能中控,必然受到此场景的高度限制。并且用户的行为被开车这个场景所禁锢,导致用户的自主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很难说就是在解放用户,而是在束缚用户。而用户却不得不接受,或者叫做忍受。因此那些想着把智能中控打造成继手机之后的另一块屏幕,并由此产生的过度解释,甚至想着车载生态的做法,都是在自我陶醉,必将华而不实。
当然本文没有讨论开车安全等因素,毕竟这是前提,无需做讨论了。但遗憾的是,有些过度设计的智能车机,连这一点都并没有考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