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感动 / 它同白先勇《台北人》一起,构成一卷完整的台湾民国画卷

题记 当白先勇遇见吴念真

吴念真和白先勇是我最喜欢的台湾小说家。
两人作品都有深厚的情怀和时代感,都关注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社会民情。
吴念真出生台湾底层,是台湾本土人,他的作品都是描绘社会低层人士的心酸和悲情。
白先勇出生上流社会,书香门第,自幼漂泊辗转,见多识广又细腻敏感,其作品更多是描写上流社会,特别是入台湾后的家国情怀,浓郁乡愁和深深落寞。
两人搭在一起,就是一卷完整的台湾民国史,便是一触最生动妥帖的台湾人情,和在一起,变成了一幅韵味十足酸甜并济的台湾风情画卷。
读者之幸,读者之幸也!
----- 纯真小姐 《他们在台北,他们不是台北人》

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看完已经好几天, 是花了一整个晚上,几乎一口气读完的。这本装帧精美纸质优良连附赠别册也别致的神奇之书,读着读着,我便笑了,我又哭了,越到后面,心中那些情感越被调动起来,满满的在心里藏也藏不住,要溢出来了。直至此刻,那些悲喜还一直在心里,寻求一个可以奔腾的出口。
如同当年山崩海裂般哭着读完的《许三观卖血记》一样,这真是一本让我不敢也不忍再次翻阅的书籍,很怕自己就这么被这些情绪淹没,这种又甜蜜又痛苦的感觉。大约源于两者都是作者用尽了最大的气力和深情来记录世间最底层小人物,那让你不得不渭叹的残酷与坚韧,这些似乎就是我内心最柔软丰盛的底线了。
于是这几日,我一直琢磨着可以写点什么,却又感觉无力为之。这几天到家后,每每觅见封面,心总会咯噔一下,仿佛是看见了一个婴孩,既美好又脆弱,它让你的心软软的柔柔的,那瞬间心脏已然忘记了跳动!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这似乎成了我的一次重要使命。心中感觉倘若不做此事,便是愧对了自己,更愧对了众人。

很想一言以盖之。比如关于这本书在台湾出版时,引起的轰动已无需赘述。比如关于吴念真超一流的文字功底,关于他说故事的绝佳能力(“全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也无需赘述。再比如关于称赞此书的真挚感人,此书那“极佳的好”,也早已是漫天盖地,无须赘述了。恐怕若不是在出版的第一时间幸运的读到的读者,都很有相见恨晚之感!
现在想来我和这位作家的“结缘”算是颇早了。大学时到文学院蹭课,某次老师放映了《搭错车》,这部讲述台湾底层外省老兵生活际遇的故事,竟让我这个对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的大陆文科生哭的死去活来,编剧正是吴念真。后来也陆陆续续看了《恋恋风尘》等电影,吴念真的名字在我的世界里忽隐忽现,不曾离去,也不曾清晰,直至两年前在台湾九份----他的故乡的短暂停留,直至读到这本书,这似乎延续了十年的“谜底”才终于被解开。

请原谅我看似冗长的铺垫和离题,这本书不适合用太理性的方式加以阐述。言归正传,回到书吧。
最让我感动,恐也是无数阅读者为之震撼的,是作者满溢的发自内心最真挚最深沉的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这些丰溢的情感,被他巧妙注入了每一个人物,每一篇故事,每一行文字。这三四十篇不慎冗长清澈简短的文字,或散文或小说,亦真又亦假,或真实或虚构,竟也是让你无从辨别这份“真”与“伪”。只因那就是吴念真,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的父母,他的同乡,他的朋友,他的爱情,他的经历,他的欢笑,他的痛哭,这一切都被轻描淡写的雕刻在他的文字里,不留痕迹。
而当阅读者遇见这些文字,仿佛身临其境,瞬间穿越时空抵达一个叫做吴念真的纯真世界,我们遥远的陌生的彼岸。抵达他童年成长的故乡,他少年打工的台北,他青年服兵役的金门,仿佛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落入他的世界里,你遍体鳞伤,却心甘情愿。这些看似篇幅精炼短小的文字,却似乎费尽作者心力,背后是字字呕心,字字沥血,呈现出来的语调却是轻描淡写的很。四两拨千斤般,遂对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纵观台湾当代文化文艺界精英,几乎都是当年外省士官阶层的子弟,他们的父母多是学界精英或高级军官,自小享有教育资源的垄断,人文环境的优越,即使在物质层面上,谈不上衣食无忧,至少可以心无旁骛的专心读书,并和名士们多有交集。吴念真可以说是这些大腕中的“异类”,他是非外省出生精英的凤毛菱角。他出生底层矿工家庭,很是卑微贫苦,经历坎坷曲折,甚至所谓的“高等教育”,也是在他初中毕业后,边打工边上夜校中读完的。
这“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也算是歪打正着,充分滋养了他,让他拥有了台湾文坛作家中少有的更接底气,更贴近底层的独特气质和个人风格。让他得以接触形形色色之人,极大的丰富了他的内心体验,变得更加敏感,视野更加敏锐,素材更为多元,主题更为开阔。他的文字,比起那些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台湾作家,多了一份悲剧气质,多了一层悲天悯人为众生呐喊的情怀。
诚如他所述,他的一切都是一场“意外”而已。更为神奇的是,这些本来充盈着个人色彩,与多数人的经历经验甚为遥远的文字和故事,却成就了一份普世之情感,它打动了不光是台湾的读者,也有大陆的万千读者,在作者“窄窄”的世界里,我们听见了“大大”的声音。

我向来认为,一个最优秀的文字者,技巧必然是次要的,文字中所注入的情感情怀方是第一位的。吴念真无疑是华文写作界最出类拔萃的作家之一。即使在我心里,龙应台永远是那无法撼动的“第一支笔”。
作家从来都是一个相当私人化的职业。越是优秀的写作者,越不会刻意迎合什么。他们只需如实真诚的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和感受,略加修饰和升华,便可成世人之喜闻乐见。每一位作家,都是自身经历的忠实记录者,所有成功的作家,所做的大抵就是“记录”下自己圈子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很多文学文艺作品都有他们生活中的原型,也是作家本人的深刻印记。
在这一点上,画家,摄影师,作曲家等诸多艺术创作者皆是如此,他们借自身超高的领悟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将那些普世的情感记忆和存在记录提炼升华而成一首首乐谱,一福福画作,一帧帧影像,个人的,也是众人的。

吴念真的初恋纯真而苦涩,初中毕业后从家乡到台北打拼的日子坎坷,去金门服兵役的岁月不易,而这些经历都写进了《恋恋风尘》,这部电影成了他的半自传和一鸣惊人之作;大名鼎鼎的《悲情城市》同样发生在他的故乡,歪打正着一般,这两部电影,使得早年因矿产资源衰竭而落败的曾经繁华一时的他的故乡--九份小城,再次名声大噪,成了直至现在依旧是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圣地。
所有的围绕着吴念真本人发生的故事,所有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成了最完美的素材,汇成了《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更成了对逝去,对过往,最深沉的纪念。


赫尔曼黑塞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
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