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年少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如很多孩子一样,当我初中学朱自清这篇经典的文章时,我并没拥有很早慧的文学品鉴能力,没有或者没有全面体会到朱自清老先生想要表达的那种朴实厚重触手可得,但又尝尝被我们一笑而过如山的父爱。我只是机械式的熟练背诵以确保考试不丢分,可是回头看看我并不抱怨这些看似无用的背诵,因为今后的很多成长时光里,在我遇到的很多很多生活场景里,那些曾经背诵过的文字都能如影视画面生动呈现,及时唤醒我麻木沉睡的情感,那些场景或让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或让我激情彭拜坚定勇敢,年少时背诵的《背影》也常常有如此的力量。
大概,真的是年少不知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大学那年寒假结束爸爸送我去火车站,和朱自清一样我很不同意爸爸去送我,年少时我们都心高气傲,内心觉得爸爸也不常出门他去送我似乎还是累赘,但熬不过爸爸说行李太重我领不动,于是在爸爸送我到车站后,远远看到同学我下意识的给爸爸说:行李给我你回去吧我同学来了,然后头也不回的就走,连背影都没有目送父亲片刻。直到后来妈妈给我写信委婉的说起爸爸回来略有失落说送我的场景,以及我跑了后他望了我好久直到看不见才离开。那一刻我才有一点点内疚但也只是一瞬间,还调侃的说我爸真的老了。再后来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爸爸从老家来,给了我一张2001年1月14日那天我从学校回来的火车票,票价不足三十元,还有我小学时第一次参加作文大赛获奖的日记本,爸爸都像对待宝贝一样保存了十几甚至二十多年。那一刻抚摸着被我当做垃圾丢弃的时光物件,不用任何言语我躲着孩子爱人潸然泪下,那一刻我大概才真的读懂父爱,那一刻记忆就像时光穿梭机,爸爸送我去车站我头也不回,爸爸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挂水,爸爸给我订的一本本故事书,都清晰可见汇集成金光闪闪的爱,尽管它一直无声默默存在从来没有缺失,但我又看见多少读懂几分?我又多少次回头去看过那个背影已经从挺拔到略有佝偻?更多是他一次次目送我离去的背影。当我做了母亲,成了他欢快离开小小背影后的目送者,我才知道每一个目送都是恋恋不舍的希望,那种复杂的情感直到很多年后在宝岛有个叫龙应台的作家,她做了及其精准的诠释,我才学着让自己懂得。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有放手的豁达,也有失落的伤感.

慈母严父似乎是我们一代代经年不变的输送爱的模式,我们的父母辈如此,到了我们这一代依然如此,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母亲的呵护下的,对于父亲的爱却没有多少深层体会。但正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平凡父亲的背影,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唤醒我们去审视并珍惜那份厚重却容易被忽略的父爱。 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的矫情,作者选取了静态的背影,却表达了复杂波动的感情。这种感觉还真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总无言”。以至于后来我再读这篇文章时,常想这篇词藻并不繁华,也无巧妙构思 卖弄大师技巧的 散文,算是散文中的另类,但之所以能让一代代人初读平实无华,二读意味隽远,再读内心荡漾,只能说经典就是那些富含深爱和真情,即便跨越时间国度依然能普罗大众情感共鸣的好作品。诵读经典的意义大概也在于此,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父亲的背影,但唤醒我们去审视那摸背影意义的正是朱自清这篇经典之作,他应该是是我们一代代人学会领悟父爱的启蒙者。
如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说到: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所以,孩子们大声的诵读经典吧,诵读像朱自清的《背影》这样朴实无华意味隽远的经典,哪怕读完都忘记了,终有一天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