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式离婚 | 爱,没有法规
《离婚》顾名思义是围绕着婚姻状态而展开的,但贯穿整场的感受我只能用“孤独”二字来概括。
Laura和CK结婚廿二年,过着仿佛只是工作拍档的生活。CK五十岁生日礼物就是自己去做身体检查,和Emily吃大排档,讲讲初恋往事,回忆一下与Laura的相恋过程。而Laura则梦中和陌生的明浩一起喝酒,跳着所谓“性交前”的社交舞。两人唯一有点夫妻感的事就是Laura赶走CK身边疑似或有潜力成为小三的女人。
Maria一心只想离婚分家产,找了私家侦探搜索老公的各种出轨证据。她发现Emily和CK关系不浅,在教育Emily时的一套“爱=钱”的理论乍听上去太有道理了,婚姻和家庭仿佛是种反人类反社会的旧产物。可惜在离婚开庭当天,Maria的丈夫遇上车祸走了,此时她才发现丈夫对她的深情,于是精神崩溃。
Emily和明浩从小就算相依为命,在相恋两年后,明浩对她说自己喜欢男生。之后两个人仍然是相互依赖的朋友,明浩跳楼后,Emily经常去医院陪他,直到他回光返照般的出现在她的梦中,然后真正地离开。
“为何恋爱可以当作吸过半支烟,随时不太高兴将那烟蒂放一边”——整场话剧中不断出现的烟也值得细细品味,导演说缭绕的烟雾将看不见的一呼一吸具象化,同理还有爱情和婚姻。第一次烟出现是明浩出场,讲述了烟草如何从美洲传遍世界,他从身后环抱着Emily,与她共享一支烟。那一刻特别像《阿飞正传》中张国荣与张曼玉共度一分钟的场景。最后一次烟是Emily将明浩送给她的一箱子烟的最后半支烟递给了崩溃的Maria。由此这一支支烟串起了几个角色间的内在联系,也将孤独二字具象化,氤氲暧昧的烟气就像爱一样捉摸不透。除了烟,剧中还有茄汁、曱甴、电话等等元素,观众可以很容易产生共情。
主角们回忆的年少时零星的快乐是那么细节,有趣的瞬间仿佛凝结了所有的快乐,衬托地年长后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如此寂寞和无奈。我们可以对不太熟悉的陌生人讲出心事,却再难回到跟爱人“火中取栗”,获得温暖的过去。我们曾经会在学校里转系,目的只为接近对方让他/她开心,在深夜接到电话费不顾身地去陪伴,而现在却只有“过倦而睡去,不愿多说一句话”的状态。是什么让爱人之间筑起了高墙,使得人人困在其中不得自救呢?
也许“爱,没有法规”这一句可以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在Family、Marrige中摸索却难以获得普适答案。有趣的是,场刊中导演解释了Emily和Maria名字是取自Family和Marrige谐音。结束后,导演和主演们出场致谢,提到了当天是CK扮演者李镇洲结婚25周年的日子;在结婚纪念日演绎离婚的剧目,冥冥中现实与虚幻寻到交叉点。导演说这部剧已经十年了,十年前的元素在今天来看已经不合时宜,有谁交流现在还不用whatsapp呢?因此这部剧也到了该终结的时候。我想,时光会飞逝,但关于爱、婚姻的话题还会永远持续下去。
剧中的五个演员表现得非常有张力,李镇洲的克制,杨淇的全面,刘雅丽的烟嗓和成熟,邵美君那连珠炮一般的爆发力,柯嘉琪的古灵精怪,还有不得不说的梁祖尧式骚气,使得整个表演都充满活力,全场鼓掌了好多次。虽然剧本探讨的内容有些沉重,但却不乏幽默和自嘲,好多gag都引得全场大笑。
好久不看话剧了,差点快忘记舞台的魔力有多大——简单的布景:斜坡式的白色平台上铺满了一个个装各种离婚case的case,头顶上配有构成网格状的日光灯管,再加上三四把椅子,如此这般在2小时20分钟的时间已经演绎出人生百态了,后劲十足。感恩那个下午《香港式离婚》让我从更忧伤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窝在剧场里漫游几个钟,享受属于自己的小小诗意。




星期六下午三点在葵青剧院开演的这场,应该是《离婚》最后一次公演六场中的第三场。
葵青剧院的场地不大,我的位置已经是O排4座,是420价位中比较差的位置,但整体观感还是很不错,整个舞台没有遮挡,主演们即使在对角线的另一端表演也能看得清。
粤语能听懂七七八八,不影响理解,但也有许多梗跟不上,经常是全场哈哈哈哈的时候,我一脸懵逼。散场后立马花了120块买了一本剧本才算补上了这课。
-
阿杯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15: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