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戏剧旅行私地图 | 东京宝冢剧场
01 排队时与粉丝的闲聊
为了看宝冢的戏,我们特意起了个大早,饭都顾不上吃就去位于千代田区的东京宝冢剧场买当日券,然而当我们抵达的时候,早就是长长的队伍了。
于是赶紧找到了队伍的尾巴,也跟着排了起来。
排队的时候我和一位排在我身后的奶奶聊了起来,与大多冷漠的东京人相比,她比较喜欢说话,虽然不会说英语,我们还是借助身体语言和翻译软件聊了两格电。我问她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宝冢戏剧,她说自己对20多年前麻实的退役印象深刻,结果我回来一查,麻实是1985年退役的,哪止20年,明明是30多年,从中也可以看出宝冢粉丝中的入坑年龄。我告诉她,借助一些退役明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电影和电视剧),宝冢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也有很多日本演员很受中国观众喜欢。然后又问她,有没有认识或喜欢的中国演员,结果她想了想,说只知道最近因为税务问题而上电视的一位女演员。
后来我又跟排在前面的一位40代的女士聊,询问她入坑的时间。她告诉我,自己是最近才入坑的,喜欢宙组的真风凉帆,这次是第二次走进宝冢剧场。
接着遇到了一对母女,也比较健谈,她们告诉我,她们一家有三代宝冢粉丝,女儿今年高三,家里还有高龄的奶奶,大家各自有各自迷恋的star。
排队的大多是女性,且是中老年女性,从中也可看出宝冢粉丝的成分,主要是传说中的贵妇团,她们有钱,有时间,也有高雅趣味,是支援star的重要”父母“。但年轻女性的缺席,也暗示着观众层的断代。聊着聊着,不小心已经上午10点多了,工作人员出来,开票了。
刚刚认识的几位告诉我,当日券是一人一券,不可多买,所以我赶紧喊回了外出吃早餐的朋友,“雅格达”(太好啦),他赶回来了,我们选座的时候,3000座的剧场,已只剩下最后一排角落里的三个座位,十分危险。



02 入待是粉丝的演出
就在我们拿到最后的三分之二张票,还没来得及细看呢,就看见一众队伍匆匆忙忙跑了过来。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她们训练有素地站成一排,站在最靠近马路的马路牙子上,先是立正,然后蹲下。这才知道,哇,原来这是传说中的入待(等待star入场)。
果然,很快就看见有一位又高又瘦的中性打扮的女性大步走了过来,她带着帽子和墨镜,如巡礼般,和那些蹲下的年长女性低语,并顺势接过她们递上来的礼物,纸袋子,或是印有star头像的明信片,然后鞠躬致谢,大步流星离开。然后在快拐进剧场大楼处再稍作停顿,回首招手致谢,全程则一直跟着一个拎包的快速奔跑追赶的助理。
她便是传说中的star,因为是男役,为了维护舞台形象,私服时也不能太女性化,要维持中性甚至偏男性化的装束。
这位拎包的女助理,往往也是该star的粉丝,且属于粉丝后援会里级别比较高的。除了拎包,高级会员还可获得为star做饭、遛狗、洗衣、开车门等机会。



直到目送star离开后,第一排蹲下的女性,才会有组织地集体起立,然后迅速向相反的方向退去,留下她们身后依然举着相机的路人粉。整个过程特别安静,没有尖叫,没有握手或拥抱,大家几乎是恭敬地递上礼物,又恭敬而温顺地听star说话,然后羞涩地目送。就连目光都不敢太侵犯。
我们以为这就结束了,结果上一拨刚退去,又来了一批,依然是和刚刚一样的程式,但换了不同颜色的围巾,从绿色换成黄色。我们这才意识到,这是“花月雪星宙”五组的代表色,不同的围巾象征不同的组别,这样方便大步走过的star快速辨认自己的粉丝。

说来也有趣,会员粉丝站在那里等候star出现,每次都能准时在star出现前一分钟提前蹲下,细看才知,每一支队伍都有同一个统筹指挥的首领,一个30代左右的女子,站在队首来指挥大家。她似乎有某种暗号,可提前获知star出现的时机,然后便可相应地指挥每一支队伍。

一开始我们只是站在会员粉丝的身后垫脚观看,后来则干脆跑到马路对面,换个角度来观看整个过程,甚至跑去star出现的拐角,探看她们究竟从哪里出来。一开始以为是从车上下来,但直到看到她们是跨过斑马线走来的,依稀可以推断,应该是从对面的帝国酒店出来的。
当我们站在马路对面观看整个入待过程,才看到,这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中老年妇女,大多带着名贵的包包,有Prada,也有LV。然而在star面前,她们又那么卑微,让蹲下就蹲下,让起立就起立,就连别家star过来的时候,她们都会做这样的下蹲配合。而且,当那位star离开的时候,别家的粉丝也会向她们致谢。


整个过程伴有那条街上往来的行人,和街对面高级商场前流连驻足或好奇观看的顾客。当看着各组的粉丝在拐角处统一戴上组色的围巾,统一快步小跑到入待的马路牙子,行礼如仪后又快速退场,退回到来时的拐角,集体摘下围巾,朋友说,你不觉得这才是她们的舞台吗,马路牙子是她们的台前,拐角处则是她们的幕后。

然而并非所有的演员都有这样的礼遇。首先,入待的全部是各组男役的粉丝,而无娘役的;其次,top star和二三番演员的礼遇也相差悬殊。最先出现的几位,似乎是各组的top star,每位都可引发不小的骚动与高潮,粉丝数量和递上来的礼物也有多。而那些级别较低、粉丝较少的演员,则只能在后边出场。前边各组的top和二番手几乎用掉了10点到11点这一个小时的黄金时间,剩下的则只能低调地利用剩下的11点到12点这个时间段。
最后一位出场的演员,只有两位粉丝。当我们以为入待仪式结束时,这两位粉丝戴着围巾焦急地等在那里,左顾右盼,翘首以待,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对比之前的热闹,显得特别冷清。直到她们的偶像淡定出场,接过她们手中的礼物,目送偶像入场,这才缓缓离场,这时已经中午12点了。



03 入场仪式与周边商店
检票入场后,迎面的便是高高的台阶,可通往二楼观众席。这台阶的高度、头顶繁复的灯饰,以及地上铺满红色玫瑰图案的地毯,无不暗示着一种高贵、优雅又森严、神秘的气氛。很多观众会对着楼梯旁边摆放的一对璀璨的翅膀拍照,也会几乎无一例外地去入口左边的周边商店逛逛。
商店的物品特别丰富,有以各组top star的头像为主体设计元素的日历、手帕、胶带、包包、文具、餐具、饰品和食品等,也有她们的写真、演出录像,还有以常见的宝冢元素为设计主题的周边,这些元素包括:玫瑰、蕾丝、领结、礼帽,也包括各组的标识符号。
剧团比较照顾现役的star,所以主要是她们的周边,而少已退团的OG(old girl)的。
观众也大都真的有钱,但凡是拿起样本看过的,大都会掏钱买下,要知道那些周边并不便宜。这是她们支持star的方式。周边产品是检验演员人气的重要工具,如果star的演出票和周边卖得不理想,就暗示她们的人气不足,会影响她们的发展。所以,爱她,就要舍得为她掏钱。star现役时不掏腰包,等到她退团,便不再有机会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剧团真正销售的,并非戏剧本身,而是各组的top本人,及其带动的周边,自然也包括她们主演的剧目(一年有1500多场演出)。
也正因为宝冢的产品其实是各组的top star,所以他们的剧作会围绕着star来写或来选,整个幕后团队都围绕着star来创作和制作。而那些以一种暧昧的妈妈心或女友心、妻子心爱着star的观众,也更愿意以包容的心,来面对演员在台上偶有的走调、破音和动作不准。而且,不管剧情如何,只要star出场,她们便忍不住要鼓掌,甚至有节奏地鼓掌以示意。


04 等级分明的剧场与和洋结合的剧目
加入粉丝俱乐部,不但可以获得优先买票的机会,还会因为消费的积分而获得靠前的座位。而很多买当日券的临时观众,只能坐在最后几排或者站在最后的最后。此外,俱乐部的粉丝,还会依照等级,获得优先购买周边、参加茶话会、照顾star饮食起居的权利。
相比其他剧院,宝冢的票价的确不算贵,我们所购的最后一排的票价,是2500日元。但挡不住它抢手,所以即便3000座的剧场,依然坐满了人。而排与排之间陡峭的高度,与台上的26级台阶遥相呼应,无不象征着金字塔式的人员结构,台上的演员之间如此,粉丝之间也是如此。是的,无论是入待仪式,还是剧场的空间设置,无不在强调等级,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强化,让观众在观剧之前,便已感受到某种高贵与威严。这,与创始人小林一三先生的初衷——庶民路线越来越远。
我们坐在二楼的山顶,俯瞰着洞穴深处的乐池,以及乐池背后的舞台,在一片漆黑中,只看到镁光灯的投射,和灯光照耀处的豪华布景,在那种极度的安静氛围里,有一种强烈的柏拉图洞穴之喻感。
剧场里再次遇见早上的老奶奶,她笑盈盈招呼我过去,送了我一盒巧克力。我有些意外,措手不及,翻遍自己的书包也没找到可以还礼的物品,于是对她鞠了一躬。
这次观看的剧目《白鷺の城》,很好地展示了宝冢和洋结合的演剧风格,前半部分是和式的故事,后半部分则是欧洲故事。然而不管发生在哪个时代,还是哪个国别,讲述的却都是王公贵族的故事。这与翌日所看的大众演剧截然相反。也可看出,无论是剧目选择,还是观众成分,无不指向上流贵族,就连幕间休息时场外的咖啡店,销售的都是洋气的食品,大家互相寒暄的方式,也无不暗合着上流社会的礼仪。

整场演出持续了4个多小时,演出的结构照例是剧加秀,剧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和式故事,中间有35分钟的中场休息,后半部分是西洋故事。接着才是秀,而且真的是秀比剧的部分还要精彩。
然而我们怎么也想不通,一场面对女性主体观众的演出,为什么要跳大腿舞。而当top带领着一众男役走过银桥时开始抛媚眼挑逗观众时,更是不小心泄露了观演关系的真相:朋友说,本质上,这与去泰国看lady boy表演后为他们塞钱,或者是刘老根大舞台有何差别,都是为了让观众掏钱而讨好观众的行为,都是重在精神抚慰的娱乐行为。
让观众有打发时间并找到精神寄托,是一种伟大的娱乐,就像小林一三先生坚信的,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娱乐的。然而作为戏剧,她们所走的,也主要停留在娱乐,一种指向商业行为的娱乐经济。由此也隐约可见,思考终究是少数人的事情,因为它耗费能量,还常常伴随着痛苦;大众终究更爱娱乐,更爱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寻找精神抚慰,并在这娱乐中穿越一段又一段时光。

05 宝冢的迷思解题
出来已经是天黑了,散场的观众照例到周边商店闲逛,消费,也有刚刚放学的小学生在剧场门口探头探脑寻找妈妈。回首这一天,从天刚亮就起床的排队买票,到入待和入场,一场戏看下来,一天的时间差不多也打发了。围绕着演出的所有仪式感,可以填补或占用掉一位主妇的大部分时间。与下午场观众的离席并行的,则是晚上场观众的入场,就这样,观众接续不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美梦。

对,就是梦。不管是舞台上营造的才子佳人、俊男美女的故事,还是观众席营造的那种寂静无声、昏昏欲睡的气氛,都像是某种真实的梦境。出来之后,观众借由周边产品、茶会、杂志、录影等来关怀star养成的神话,皆似梦境。
这梦有戏里戏外的男役、娘役CP所象征的关于浪漫爱情的恒久母题(台上有理想的男性与理想的女性),也有star从本科生到top养成的成长母题,以及star与组员之间关系所暗示的友谊母题与职场母题,它们似乎皆可一次又一次套用到每位观众的个人生活中,让他们找到投射。
与此同时,star从初次登台到成长为top,再到退役的再见美学,整个仪式又象征着日本的樱花精神,从而让演员的成长与观众的陪伴都有了悲情的文化意味。一个star的成长,像她的青春一样,只有这一段短暂的时光,赶上了,何不用心陪伴,错过了,便终生错过。
秀的部分,top star最后亮相时,非宝冢迷的朋友问我,她为何背着花圈出来。我笑着告诉他,那是象征top荣誉的大羽根,足足有20公斤。但这个偶然的误解,刚好形象地解释了”宝冢“的名字(宝——纯洁之花,国之瑰宝;冢——坟墓),为了熬到top,不知有多少女性,从十四五岁开始,到三四十岁退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洒在了宝冢的舞台,葬送在观众的目光下。
正因为人员迭代,每位演员在役的时光转瞬即逝,却也让观众那些曾经的陪伴有了悲情的意义。作为观众,她们曾为演员投注那么多时光、金钱和心血,却又总是那样彬彬有礼、温顺乖巧地克制隐忍;作为演员,她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和精神的压力,日复一日地奉献一部又一部,一场又一场的演出,这种互相的陪伴,有了某种神秘的引力,凄美而动人。
我曾听过一位资深宝冢迷讲的一则逸闻,说有很多贵妇,从少妇甚至少女时代就去宝冢看戏,在宝冢的陪伴下度过大部分主妇时光。直到看到自己丈夫退休,然后和丈夫提出离婚,分得一笔财产,用来在宝冢旁边购一套房子,接着看戏。一直让这个梦,伴随自己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