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来了!关于你想知道的人生真相,都在这3本小说里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本长年盘踞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第一名的书,也是我曾经一口气读完的书。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为故事中的人物流泪。在时代裹挟下,他们的命运坎坷,他们的爱情纯真,他们遭现实生活戏弄,却不改初心,踽踽前行。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他们的青春是那样美好,虽然也有烦恼,但与真实生活的摧残相比,年轻岁月是最让人珍视、感叹的一部分了。
那时花开,少安与润叶还是甜蜜恋爱的一对青年;那时黄昏,晓霞在约好的地方等着心上人的到来。
少安娶了媳妇,不是心爱的她。润叶嫁了人,也不是那个少年。晓霞死了,少平远走。
情缘、遗憾、错过、了断,不管是主动放弃,还是迫于压力,人生就是这般寥落,和阴差阳错。
《平凡的世界》未止于此。人生平凡,充满裂缝,但那也阳光透射进来的地方。——
在现实的裂缝面前,他们对生活依然热爱,生命也更加顽强。
少安办了厂,担负家庭重责;润叶在爱人受伤之后,与生活和解,安心照顾家庭;晓霞因公身死,留下了一本日记,写满对少平的思念之情;少平没有一直浸淫在失去的悲伤中,他继续投身于煤矿工作,和宏大的时代融为一体。
《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的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局外人》
这本是法国作家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的代表。
《局外人》体现了“荒谬”的观念,即人和世界的分离状态,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无意义的,而人在这样的世界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人会选择对任何事物都不抱希望,对外界无动于衷,就像一个超脱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故事主人公默尔索就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爱情、对前途、对命运都冷漠超然的人。围绕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小事”,你却很难看到,他对自己所接触的人:领导、邻居、女友、故去的母亲,有太多情感羁绊,这点与众不同,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
人们批判他,将他推上法庭,谴责他。而他无可无不可的应对态度,让人更加愤怒!于是,在连案件证据都未必属实确证的情况下,人们将他推向了【死亡】。
默尔索看透了司法的荒谬、宗教的荒谬、神职人员的伎俩、人类生存现状的尴尬与无奈……他对荒谬现实的清醒态度,恰恰是世人不敢承认、无法面对的!
人们质控他杀人,推测他铁石心肠、没有人性,是因为他不合常理——他未在母亲的葬礼上掉泪,这绝不是一个正常人会表达的状态!而事实上,他只是自然剥去了生死问题上一切浪漫的、感伤的、悲喜的,夸张的感情饰物,而保持了最冷静不过、看起来是冷漠而无动于衷的情态而已。“自不待言,我很爱妈妈,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什么。我天生如此:生理的需要往往会扰乱我的情感。安葬妈妈哪那天,我疲惫不堪,又非常困倦,也就没有留意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所能肯定说的是,我真不愿意妈妈死了。就是这样,困了就睡觉,回忆……“
他是【局外人】,但这不应该是他该死的理由!因此,默尔索是个悲剧人物。读完《局外人》我很同情他,也更加感慨世人的可笑,他们才是真正的荒诞,如默尔索认为的那样。
《局外人》荣获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萨特在《<局外人>的诠释》中写道:该书的巧妙结构有两方面,一是切身经历的日常平淡无奇的细流。二是由人的理性和言辞重新组合这一现实生活,以便给人教益。
《不如去死》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是真的生不如死吗?
”不如去死“这句带着诅咒的话,经由主人公的口吻,对人不停拷问。—— 故事开头,亚佐美在公寓被人杀死了。主人公健也想要了解死者的情况,于是依次询问亚佐美的上司、邻居、情人、母亲,还有警察和律师……最后得知了亚佐美的死亡真相,比谋杀本身更让人战栗。
本书一次次戳戳自我欺骗的谎言,六次对话,遇见的六个人都各怀心事,言辞闪烁,上司的欲言又止、邻居的扭曲阴暗、情人的暴躁厌弃、母亲的以泪洗面……
“不如去死”——好苦,好累,好难过,为什么我活得这么辛苦?
怀着这种想法活着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旅行的艺术》中,作者发现在同一座城市同一时间里处于不同生活水平上的人的多样性。人们的抱怨都十分类似,他们抱怨别人自私,有眼无珠,但实质上,我们对别人的抱怨也就是比人对我们的抱怨。
这是一种可怕的循环,人人都觉得自己活着不舒服,抱怨这个世界给予自己的太少,却从不反省自己做了什么才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也不曾尝试去理解他人。
活着那么累那么辛苦,不如去死了,边活着边抱怨地把压力和负担推卸在外部原因上,是不会幸福的。
《不如去死》告诉你,真正想死的人已经死了,叫嚣死亡的还抱怨地活着。
幸与不幸本该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