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斯基剧院版歌剧《托斯卡》@江苏大剧院
江苏大剧院歌剧厅 首场:2018.11.30,票价150 二刷:2018.12.02,票价随意
马林斯基艺术节的第二项剧目《托斯卡》,在南京上演3场。对于南京这个城市来说,三场歌剧的体量过于庞大了,无法消化。第一场,买了二、三楼的观众全都被剧院组织换到一楼来,勉强坐满大半的一楼座位;第二场,主演阵容是B卡,票更难卖,搞了个双11买480以上价位天鹅湖送本场托斯卡的活动,还是收效甚微,最后听说是拉来一帮学生来观演;眼看前两场票都卖不动,剧院就索性没开第三场的票,搞了个“先看剧后买票”的活动,填个问卷就能领票,看完以后无底限扫二维码打赏,说白了几乎是送票填场子了,但实际来的人,甚至没有第一场多,池座的前半面勉强坐满,后半面和二楼三楼全空。除了不少观众嫌弃送票场次赌气不来这个因素外,最主要还是南京观众对歌剧的热情着实有限,在南京同样剧目连演三场还想拿个好票房实在太困难了。
《托斯卡》是普契尼的著名歌剧。剧情并不复杂,挺适合用来入门。普契尼处在意大利歌剧转向“真实主义”的时代,歌剧的故事情节从原先常用的贵族故事、神话传说、名著改编等等,逐渐倾向于转向平民百姓的故事,甚至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不仅是情节,歌剧的音乐,也从罗西尼、威尔第时代那种优美的,带有一些贵族气息的风格中走出来,开始更重视音乐情感与情节的契合度。在这种转变下,歌剧的“戏剧性”得到很大幅度的强化。戏剧性的强化,在我看来,对脚本创作、歌剧演员的表演均会产生更高的要求。在戏剧性得到提升的同时,歌唱性会被些许削弱。威尔第罗西尼等人的传统歌剧中几乎每个主要角色都有咏叹调用以展示自己,至于重唱、合唱段落更是精彩,让听者热血沸腾;相对来说,普契尼歌剧中有重要独唱段的角色就会变少,即使有,也会更加融入剧情中,而且剧中也不会刻意去安排重唱段,想要在听觉上点燃观众,似乎变得更困难了一些。
马林斯基剧院版的《托斯卡》,在制作上比较传统,也很精致。服装、道具、布景都追求真实、还原。第一幕的教堂内的壁画、第一幕结尾走过舞台的教宗一行、第二幕屋内的奢华与窗外的梵蒂冈穹顶、第三幕的精致意式建筑,这些精巧的布景本身也很美,又能让观众(尤其是新的歌剧受众)迅速融入故事中。三幕中舞台上没有什么复杂的调度,但这些精致昂贵的布景往台上一摆,也不麻烦搞什么舞台调度了。





今年一年内看了莫斯科大剧院和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也看了上海歌剧院的几部制作,以及江苏大剧院的水货制作,都深感莫大马林这些演员,从无唱词的小角色到主角,在舞台表演上的造诣都是非常深厚,而国内制作的歌剧现时是无法企及的。在这场中,三大主角,尤其是托斯卡的表演非常出色,这个单纯又热烈的角色,被Guleghina完全演活了。(年初也看过她演图兰朵,却没有这种感觉,莫非在整体表演水准都较高的班底里演技发挥会比较自然?)
这次的《托斯卡》演出,音乐上的水准也基本令人满意。乐团的水准,比给《天鹅湖》伴奏的班底高出许多,让人安心。考虑到托斯卡和后面的交响音乐会、麦克白的排期,这个班底应该是比较靠谱的乐团班底,而天鹅湖的伴奏则很可能是个第二梯队。在演唱上,Guleghina的中气十足,但在11.30的演出中,音量起伏有些失控,有些段落提一口气音量一下盖过了跟她搭戏的爱人和恶棍,显得不是特别稳定,但独唱段落《为了艺术为了爱情》还是演唱得不错;而在12.2的演出中,Guleghina的状态似乎提升不少,不仅独唱段落演唱出色,在其他段落也表现出了更好的控制力。托斯卡这个角色,在剧中情绪起伏非常大,第一幕时而表现出猜疑妒忌,时而与男主情意绵绵,第二幕在受到精神折磨时表现出脆弱恐慌,在杀死反派时宣泄出她的愤怒,在第三幕时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自由的渴望,又在最终一切落空时发出令人心碎的叫喊。之前在一次乐迷活动中,听一位大咖谈到,歌剧演员常常要在剧中表现出情绪失控的声音,但这种“失控”又必须在“控制”之下,因为歌剧终归是在演唱,如果跟角色一样完全进入崩溃的状态,反而无法唱出这种情绪,更有可能对演唱者的声带造成恶劣的影响。我觉得Guleghina,尤其是12.2场的Guleghina,在演唱这些剧烈情绪时的声音非常到位,尤其是全剧结尾处,即使早已知晓剧情的观众,听到那声尖叫还是会跟着揪心、绝望。
《托斯卡》的悲剧性非常强烈。在第三幕,清晨逐渐降临,男主独唱段的主题首先出现,一段情节过后,待舞台剩下男主独自一人,写信给托斯卡时,他百感交集。他在第二幕时面对严刑拷问表现得十分坚定、视死如归,但在真正要面对死亡时,却依然对这世界、对托斯卡无限留恋。“ 我从没这样热爱我的生命”,著名的男高音独唱段《今夜星光灿烂》,唱出了他心中满怀悲怆的对生命的眷恋。而托斯卡登场,告诉他这是一次假行刑,很快两人就自由之时,两人唱出的重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音乐也跟着变得热情美好,而这一切随着托斯卡发现真相时的一声惨叫全部毁灭。随着托斯卡的自尽,音乐又重复了男主的独唱段《今夜星光灿烂》的主题变奏,但这一次的变奏则非常悲壮,为全剧谱下了悲剧的结尾。这种悲剧性带给人的震感,并不因观众被事先“剧透”过而有所削弱。我以为,这就是歌剧这种融合了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