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上海③ | 黄浦江畔话今昔——浦江两岸的前世今生(1949- )
因长期服务于生产性功能,黄浦江水岸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即是公共空间的缺乏。【文/宋敖】
本刊原创,谢绝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本文为《城市中国》“滨江上海”系列新媒体专稿,目前仅在本刊微信、微博、豆瓣刊发。
购买《城市中国》杂志请点击进入官方淘宝店
上海因水网而生,因河浜而城,因大江而兴。从原始的滩涂,到工业仓储密布两岸,再到滨江景观步道贯通,黄浦江牵动着这座城的时代步伐。
今天的黄浦江,历经曲折剧烈的历史起伏,仍然极其繁忙。无论两岸沿线的建筑、厂房、码头、场所,连接两岸的轮渡、大桥,还是来去繁忙的游船、货轮,经过各历史时期的层叠与消长,都成为上海独特的地景,深刻地嵌入城市的气质和文脉中。
站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风口,黄浦江与上海要向何处去?浦江两岸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城市中国》将围绕上海滨江主题,从历史、交通、空间、机制等关键词推出系列文章。本文为历史变迁篇第三部分。
人民政府的成立,使得上海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上海要从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生产性城市,意味着功能定位的巨大转变。但在上海,新政权对城市的改造在相当大程度上延续了旧上海的空间逻辑,城市原租界核心区,以及黄浦江、苏州河的空间格局几乎不动,新村住宅、新市镇、工厂设施等在外围建设,上海的建成市区和行政区划都开始了新一轮扩张。
人民城市,人民的黄浦江
新政权对于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将原先被少数人占据的空间和设施还与人民。反映在黄浦江及两岸,首先即是将近代以来被西方列强侵占的黄浦江航道、引水、疏浚权收归人民政府,黄浦江的主权终于回归中国。在陆上,新政权在接管此前的港务和工业设施之外,又不断增密和添加新的设施,并向南北继续延长生产性的岸线,完成了之前工部局的设想。
1953年,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穆欣受政务院委派,来上海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上海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具体规划了市中心、分区中心,海港、铁路、文教区、居住区,调整工业区布局等。虽然规划中许多方案未落实,但其中对旧区改造整治的设想在城市各处开展。
1954年,人民政府规划和整治了外滩市容,迁移密集的货运码头,只保留几处客运功能,人力车停车场、堆货站等简陋建筑一并拆除,开辟了第一条滨江绿化带,与苏州河口的黄浦公园连为一体。1955-57年,浦东陆家嘴也在一堆工厂、仓库的空地间相继建起了黄浦工人体育场(当时陆家嘴归黄浦区管辖)和浦东公园,公共空间拓展到了对岸。

于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彩色明信片上,我们能看到经过一轮“城市美化运动”后的外滩展现出的新面貌: 新政权收回了江上货轮和游船的管理权,原先频繁进出的外国军舰和商船不见了,江面顿显开阔;沿江原先杂乱的码头和建筑改造成连续的堤岸,让人们能直接来到江边观光;一条绿带从北向南延伸,马路秩序井然,成为上海滩最有牌面的林荫大道;万国建筑群的楼顶的米字旗、星条旗、三色旗等都换成了五星红旗。在六七十年代个人照相开始进入大众生活后, 外滩的码头栈桥上、堤岸边成为人们纷纷打卡留影的地方,表示“我在上海”。外滩的景观,经过无数人的复制叠加,第一次变得富有人民性。

江与岸的政治化
码头工人、引水员等职业群体在经历了旧社会的压迫与抗争之后,在新社会也得以翻身做主人,成为新政权领导下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下,黄浦江继续维持着生产性,但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劳动者身份的转变,人与水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变。劳动不再是为西方列强及官僚资本,而是变成为社会主义和世界革命。黄浦江的水与岸从过去承载码头工人和船员辛酸的记忆,变为支撑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庞大力量。
在那个政治化的年代,黄浦江和沿岸自然也成为了政治宣讲和斗争的天然场所。当年有一本《黄浦江畔话今昔》的小册子,即以黄浦江边的建筑、码头和轮船为线索,通过一位老码头工人对孩子们忆苦思甜的历史讲述,来达到政治宣讲的目的。1959年的电影《黄浦江的故事》,则以一对船工父子为线索,将黄浦江背后的近代史变迁影像化。1964年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幕开始即描绘黄浦江边码头工人,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劳作与斗争。历史的张力在江岸间拉扯。

文革期间,外滩夜幕降临时分,每座楼上亮起旧上海南京路式的霓虹灯,将建筑轮廓描绘出来,外立面挂上“毛主席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政治标语,把黄浦江映得通红。黄浦江的造船工人们成为新闻简报、话剧和电影(《战船台》,1975)中“反帝批修”、“抓革命、促生产”的典型人物,被浓重地书写,充满着浪漫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工业化跃进与公共性的矛盾
近代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的低下,以及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上海虽然作为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工业比例仍然不高,缺乏大型的重工业企业,尤其钢铁工业。交通物流高度依赖水路和海运,与内地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连接度很低。新政权成立后,在保留延续旧上海黄浦江岸线布局的同时,又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目标下改造、新建了大量工业设施,体量和占地都远超旧时期。钢铁厂、化工厂、造船厂等大型重工业也陆续布局到了江边。铁路运输此时也加强了与水路的联系,老南站、老杨浦站作为沪杭、沪宁铁路的末梢,与日晖港和复兴岛的工厂、码头对接,以实现“水陆联运”。上海从近代作为全球贸易体系在中国的桥头堡,变为服务于一个统一中国市场的工业和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后,上海因国家政策原因并未立即开始大动作,延续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城市发展路径,沿江工业化强度有增无减。这一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滨江工业建筑和场所,在之后的时间里陆续成为“网红”,通过事件、话语被不断地符号化、景观化:
——1973年和1991年民生码头先后建造两个巨大的筒仓,成为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会场;
——陆家嘴的上海船厂锻机车间建于1972年,如今被隈研吾改造为“船厂1862”艺术中心;
——浦西世博园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大烟囱,则是在1985年南市发电厂扩建的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
——世博会宝钢大舞台前身是上钢三厂1987年建造的连铸车间,世博会博物馆同样利用了原江南造船厂一个焊接车间;
——八十年代中航油在龙华机场旁建造的若干座储油罐,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油罐艺术中心,成为一大文化艺术磁场……
但因长期服务于生产性功能,黄浦江水岸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即是公共空间的缺乏。改革开放后,因知青大量返城,搞对象成了大问题。上海各处都缺乏开敞的公共空间,人均居住面积长期低下导致室内活动空间逼仄,人们只能都凑到外滩这仅有的一段滨水公共空间来。一对对情侣就像当年的外商码头一样,你争我夺地要在防汛墙前占据到一段“岸线”,完成一次亲水的浪漫。到八十年代末,对岸的浦东仍是大片的厂房、仓库、码头、棚户区,和零星的多层楼房。市区两岸往来仍只能靠拥挤的轮渡维持,但基础设施已经无法跟上浦东日益增加的人口。无论来到江边,还是穿梭两岸,都成为当时人们纠结的空间记忆。日积月累的问题让黄浦江和这座城市都已不堪重负。

地权与话语转折,陆家嘴的兴起
黄浦江两岸新一轮的巨变,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开始。改革开放后,内地城市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1986年9月,上海市政府组织房地产考察团赴港考察香港土地开发和管理模式,并在1987年11月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及其配套的六个“实施细则”,城市土地政府所有下的出让制度(招拍挂协)开始形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转折。
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同步发生的,则是主流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围绕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市场经济、现代化、加快发展等话语成为九十年代以来的主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的发展面临巨大的瓶颈,来到了又一个历史关口。与一百多年前相似,主政者看中了浦东陆家嘴这片老外滩对岸的滨水区域,认为这里是将来上海的窗口、上海的希望,将形成最现代化的城市景观,也将成为带动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高地。

从1990年到1992年的三年间,经过中央的批复、地方的规划审议,以及向全世界设计事务所的招标,陆家嘴的设计方案逐渐成形。在国际设计师的眼里,浦东是一块“极品之地”,而陆家嘴这块伸向浦西、被黄浦江大拐弯包围起来的半岛状地带,无疑是极品之地上的宝珠。黄浦江在此处变得开阔、浪漫起来,两岸的景观将共同筑成上海面向未来的雄心。
在这期间,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等相继建成通车,黄浦江“天堑变通途”,浦西与浦东不再受黄浦江的物理分割,上海开始走向完整的“一个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开发开始同步高速进行。1991年有一部电影《情洒浦江》,即以建设南浦大桥的工人家庭为背景,展现出工人在修桥(为国家)与家庭(为小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表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开拓精神,即对于现代化与发展的渴望。

土地开发带来棚户、旧区、工业设施的陆续清退,以及高楼和新区的破土而出,黄浦江两岸开始进入房地产化的时代,写字楼、住宅楼、商业体等,在旧城的不断清退和暂时的包围中,以小陆家嘴为核心向南北岸线延展。以住宅房地产(含商住两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至今,在外环线以内,已有超过八十个项目分部在黄浦江两岸,而仍在建设、规划中的地块项目则不计其数。开发商纷纷打出滨江、临江、望江、耀江,甚至海景、海湾各种标签,依托黄浦江让楼价卖得更高。


战略定位转型,迈向世界级滨水空间
与此同时,上海的战略定位也再次发生转变。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提出了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构想。随着1999年国务院明确在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口,上海确立了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四个中心”为支撑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写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上海从工业化时期,开始过渡到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
2002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性投资公司主要承担沿江公共环境、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开发,负责市级项目的投融资与建设,发挥在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002年起,市政府又颁布并修订完善了《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多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2年12月,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使得上海也有了大型盛事推动城市开发的可能。在战略定位转变、机构与法规安排,以及大型盛事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黄浦江两岸的再次提升了开发与更新的强度。
于是我们看到,2005年之后,沿江的大型厂房、仓库、地块,甚至一些石库门里弄、工人新村,都进入了城市更新的范畴,进行不同程度的拆、改、留。2014年以来上海新一轮总规的编制与出台,“卓越的全球城市”成为上海新的战略定位;2016年市“十三五”规划以及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陆续出台,又给予滨江更新、开发以新的政策支持。在这些背景下,滨江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休闲性、景观化,滨江地产开发的综合体化,将成为黄浦江两岸未来走向世界级卓越水岸的两条主线。
如今的黄浦江的两岸,在市区范围内,工业化的气息仍然在往来频繁的船只、低沉的汽笛、呛人的机油味中被感知。但经过全面的更新后,黄浦江与人的关系在近代以来得到了一次彻底的翻转。那些曾为这座城市和国家的工业化作出贡献的厂房和场所,退出了市中心的舞台,人们不用再一窝蜂地前往面向全国和全世界游客的老外滩,而是可以就近选择滨水区域进行各种休闲活动。黄浦江的水虽然仍无法用清澈形容,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在江边垂钓、捉鳖,寻觅一些城市中的野趣。当年工部局建立大型滨江公共空间的设想,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以让这条江与这座城发生更多的关系,成为城市真正的“中央活动区”。

目前,杨浦-徐浦滨江45公里贯通岸线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仍在不断优化、补充与更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不断发生变化。但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不代表工业生产和景观的消失,它们只是被转移到了更远的地方。因此,当上海市区范围内滨江的工业属性逐渐淡出后,那些厂房、仓库、码头又不断地在边缘和郊区。从复兴岛向北到吴淞口,沿杨浦军工路到宝山和浦东高桥一线,工厂、船坞、码头、油罐等密密麻麻,生产的气氛仍热火朝天;而徐浦大桥向南经闵行到奉浦大桥沿江,又是一幅工业区、码头、住宅、自然村、荒野地杂糅交错的景观。城市边缘与郊区的滨江向何处去,这将是更为长期的课题。

本篇完。系列连载持续。
文/宋敖
专题编辑/宋代伦
社交网络编辑/屠菡+宋代伦+佟鑫

购买《城市中国》杂志最新刊084期《都市微绿》请点击进入官方淘宝店
城市智慧 与中国俱进
《城市中国》杂志
微信公众号 | UC_urbanchina
豆瓣 | douban.com/people/urbanchina/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