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铜仁·沿河之恋
灯火阑珊处,乌江岸边初相识
2018年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沿河‧画廊乌江站)于12月1日在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举办,印象贵州网记者受邀前往沿河县对此次赛事进行报道。此前,记者未到过沿河,对于沿河县,单从其名称来说,是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的,沿河,一座沿河而建的小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则是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包罗和传承了神秘悠久、古朴厚重的土家文化。

对于沿河的印象,始于乌江。11月29日傍晚,当大巴缓缓驶入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初冬时节平静而宽阔的江面,灯火依稀间,隐约蒸腾着热气。向稍远处望去,场景与想象重合,沿河人家沿乌江两岸整齐排列,白墙黛瓦,高楼、民居、大桥,以及房屋后露出的山峰,这一切的一切,均不同于江南水乡的温婉碧玉,它稍显粗犷,散发着独特魅力,隐藏着别样的民族风情。 这便是我与沿河的初次见面。

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11月30日,记者有幸游览了乌江黎芝峡4A级景区,黎芝峡中河道曲折,山重水复,一步一景。大家一边在船上随着歌手唱着山歌,一边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每一曲、每一折,伴着山歌,都展现一幅风格迥异绝好的山水画,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乐在其中。

黎芝峡景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山峡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北部,为黑獭至思渠段,是乌江下游最美的峡。峡岸峰峦挺拔,雄奇险俊,秀美多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天然艺术珍品,两岸的奇山怪石,带给大家无限遐想,乐趣无穷。沿岸有三星洞、古纤道、牛肝、马肺、天鱼池、望夫泉、阴阳泉、神龟翘首、天门石、香炉石、白丝坨等景点。 乌江,给沿河凭添了几分宁静与大气,让人心生爱恋与豪情。
世间真有两全法,不负孝义不负卿 世间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人既不辜负孝义,又不辜负它。这或许是杨云霞年少时的最想得到的答案。杨云霞,沿河土家傩面雕刻艺术第七代传承人、铜仁市唯一一名傩面具女雕刻师,1999年,杨云霞从沿河卫校毕业,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在2005年,母亲的去世改变了她原本的轨迹,带给父亲杨承香沉重打击,让他无法继续雕刻,恐无法按时完成湖南客商订购的一堂(十二个傩面具和一对傩公傩母)傩面具。 https://v.qq.com/x/page/s0808p83hcc.html
当时,家里几个男孩都嫌雕刻傩面具耗时长,经济效益低,便先后赴外地打工谋生。留在身边的杨云霞偶尔帮着自己打磨雕好的面具或者为雕刻好的成品着色,不知不觉中,杨云霞对傩面具制作过程熟练起来。杨父看杨云霞在雕刻方面挺有天赋,便决定打破这历代以来只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将傩面制作技艺传授给她。

杨云霞直白地说,当时年少的自己并不怎么喜欢傩面具雕刻,况她年幼时也无法懂得这些狰狞的面具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吸引力,更无法理解父亲不辞辛劳,穿越森林去寻找最适宜制作傩面具的白杨树,步行两到三天去邻县,只为买到地道的矿物颜料。尚且不说当时杨云霞初衷是为了完成客商订单,还是为了孝顺父亲,杨云霞都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孝义,主动挑起这大梁。

之后的日子里,杨云霞便像父亲那样日复一日的以匠心四处寻找白杨木、锯木、破半、造型、绘图、雕刻、打磨抛光、着色、上漆成品。看着一个个面具在手中诞生,如同看到了傩堂戏中的凶神、镇神、芸芸众生,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忽然间,她理解了父亲,并且爱上了傩面具制作,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完成一个标准尺寸的傩面具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傩面不是随意雕刻,每一个傩面都渗透着厚重、古朴的文化”杨云霞说。对于如今的她而言,雕刻傩面具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父亲在傩戏面具上的执着更是进行了新的演绎,并且以自己作为沿河土家傩面雕刻艺术第七代传承人、铜仁市唯一一名傩面具女雕刻师而自豪。 傩戏,作为沿河县当地人祈福佑吉、除病消灾、镇宅、求子等必备元素,因此,傩面具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土家族人来说,傩戏是自先秦时期起便口传相授的祭祀仪式。“傩”乃是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繁衍生息,依靠自然宗教观念来满足生存的欲望并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静静地听杨云霞讲述完她的故事,我们立于工作室外,此时已是午时,她继续忙碌着,听着雕刻时敲打的叮当声,看着墙壁上挂着的强烈色彩碰撞、表情夸张狰狞的傩面具,心生敬佩。杨云霞用工匠精神传承并发扬这一几近失传的少数民族手工工艺,似是时光未逝,傩文化,这个延续了五千年而没有断裂的文明,她,亦不曾辜负。
我用青春守护年轮,把朽骨化入乌江 未与他相遇时,我只是乌江两岸山峦奇峰中一棵毫不起眼的松树,45年前与他的一次偶遇,改变了我平凡的一生。 https://v.qq.com/x/page/b0808kwjdjz.html 他叫张大慈,出生于沿河自治县县城。记得那是1973年,特别平常的一天,他到农村走亲戚,见到了我和我的伙伴,当时,我看到他的眼中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他紧盯着身边伙伴的树壳,用手轻抚着树壳上的天然纹理,我和伙伴不明所以,甚至抱着傲慢的姿态,看看他到底想干嘛。我们的树壳,不就像人类国画中的折带皴么,而依附在我们树壳上这些讨厌的青苔,细看,则酷似长在各种山上的森林、草丛。

张大慈没有固定职业,靠在县城开工艺品小店为生。在经营生意的同时,他不断采集我伙伴的一些树皮比试推敲,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渐渐地,我明白了他的用意,我们松树的树皮纹理有序、杂而不乱,颇具艺术感,他想用我们的树皮做树皮堆画。对于此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只是我和我的松树伙伴,就连边上一贯温和的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也觉得不能成功。 我们松树树皮本身是有一定厚度的,纹理也局限了画作类型,而且如何把我们完美融入画中景色,如何固定也成问题。但张大慈他似乎认定了,并且对此异常执着,十几年如一日钻研,就这样直到1985年,他终于构制了一些简单的堆画,这就是他自创的“树皮堆画”。

刚开始用树皮堆画构图时,张大慈比较盲目,堆画是用别人的美术作品来参考,后来有人建议,要他制作反映家乡乌江山水风光,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他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就经常到乌江两岸写生、拍照片。只要出门,照相机随身携带,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遇到好风景,有时间就写生,没有时间就拍成照片回来慢慢参考。 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总结,最终,他的树皮堆画得到认可,被外界广泛关注。2002年,在县文联帮助下,张大慈的“树皮画”参加县里一次书画展,引起了很大反响,从此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随后制作大大小小的几十块树皮堆画,通过县工商联牵线搭桥销往乌江下游的重庆涪陵等地,并出展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展。 张大慈他不断摸索改进,积极吸取其它工艺画种的制作方法,全部功夫都花在了摆和堆上,他做了一块120厘米长80厘米宽的树皮堆画挂在自己的门市部,画作内容是乌江山峡各著名景区,常常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看,作为松树,我的树皮自然也有幸入画。 人们一定很好奇树皮堆画的制作过程,悄悄告诉你,首先是选择造型好的松树皮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再根据画面需要将已消毒的松树皮分块堆砌在白色宝丽板或三层板上,然后用乳胶粘贴牢固,并根据需要适当描绘,完成后的画作很有立体感。 “树皮堆画”是很独特、新颖的土家艺术。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张大慈对“树皮堆画”的创作激情并未衰减,佳作常出,其作品已成为当地人赠送贵宾的重礼之选。11月30日,我听到他向印象贵州网记者透露了接下来的打算,他准备创作一幅超长篇幅的树皮堆画,展现乌江山峡风光全貌,他这一志愿倒是挺远大,不过此时,我是相信他的。如今,我与乌江山色融为一体,被装裱起来,你若问我感觉如何,我自是喜爱乌江的。 黔东山水绝代风华,尚不如你风华绝代 到了沿河,除了了解悠久的乌江文化、独特的土家文化、更重要的是追忆近代红色文化——黔东革命根据地。据了解,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沿河为主要腹心地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和川黔边人民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一九三二年十月,蒋介石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之后,又重新集结兵力进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由于当时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实行了消积防御的战略方针,尽管我根据地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仍未能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这时的红三军被迫放弃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经过艰苦辗转,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34年五月到达川东一带。 当时,四川军阀刘湘等正为争夺四川霸权而爆发一场混战,全省大小军阀多被卷入。敌军主力集中于成都、重庆一带,川东守备空虚。红三军遂在四川彭水群众斗争的配合下,乘机西渡乌江,挺进黔东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了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秀山的广大地区,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黔东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贺龙同志在《回忆红二方面军》一书中谈到:“黔东这个时期的工作,是红三军很大的一个转变。肃反停止了,提拔了一批干部,建立了党组织,恢复了政治机关,在各县建立了游击队和独立团,扩大了红军,建立了根据地。这些都是很大的转变。”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

由于时间所限,印象贵州网记者本次并未去到沿河谯家镇白石土地湾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进行采访与学习,而是在沿河民族陈列馆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在建设和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工农红军、众多沿河土家儿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战,互相搀携,舍生忘死,可惜在此无法一一与读者讲述。但英烈们的浩荡之气,横贯乌江,充盈于贵山贵水间,泽被一方,黔东山水风华自是当世绝代,但尚不如红军及土家儿女风华绝代,今天下大定,愿君安好。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几十年过去了,祖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们的国家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今的沿河,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取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先后获得了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空心李之乡、中国黑叶猴之乡、中国白山羊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散文诗创作基地、中国西部散文创作基地、中国诗词楹联文化县等10余张名片。

名片是需要展示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11月30日,在沿河县民族陈列馆,馆长季小平向我们介绍到:“沿河民族陈列馆目前分为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传承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的家园部分,主要展示了乌江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乌江纤夫、乌江奇石、乌江在当时如何起着交通运输的作用,土家族的生活起居、怎样生产、还有一些生产工具的展示;我们的信仰部分,主要展示了土家族火铺、堂屋、卧室、土家族服饰以及红色文化,土家儿女参加红军的事迹;我们的传承部分,主要是对现代手工艺进行展示,例如树皮堆画、傩面具、藤编工艺、图腾、书籍等等”。由此可见,沿河人民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极为用心。

“体旅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沿河‧画廊乌江站)已于12月1日圆满落幕,此次赛事的成功举办,真正做到了把体育竞技精神融入到了脱贫攻坚工作中,呈现了“生态骑行、醉美铜仁”的办赛理念,达到了“体旅融合、推动发展”的办赛效果。印象贵州网对此次赛事进行了及时、积极的报道,其他采访均是在记者合理利用时间对沿河文化进行的深入探寻。

憨纯朴厚土家人,至情至真土家歌。今天,我们虽然已回到都市,然而脑海中总是不时循环着那首极富韵味的土家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 这山没得那山高嘛小娇妹儿我的情郎哥儿啊那山娇妹儿在捡柴烧喽牛郎子啊哥儿哎那年那月你碰到我嘛小娇妹儿我的情郎哥儿啊柴不呢那弄来就水不那呢挑哟牛郎子啊哥儿哎这山没得那山高嘛小娇妹儿我的情郎哥儿啊那山矫妹儿就把草薅喽牛郎子啊哥儿哎六月太阳就当把火嘛小娇妹儿我的情郎哥儿啊你来歇哈就我来薅喽牛郎子啊哥儿哎 她名沿河,你若归去,定于乌江撑一歪屁股船,唱起那嘹亮的土家山歌,越过乌江山峡与她知晓。(本网记者/袁小敏、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