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有雅气——惠山书局
已过小雪,天气渐入初冬,江南却含着一口温热,湿气蒸腾,空气中裹挟着三分寒意,七分暖阳,迟迟不肯沾染萧瑟飘零的气息。任凭北方陷入大雪纷飞,我自留一片温柔乡。在这样的日子里,一件薄薄的毛衣便足够了。 常州的书店逛了差不离,便往周边探索,听闻邻城的惠山书局,前身是先锋书店,因是第一次知道先锋在南京之外还有分店的,倒有些意外和好奇,决定看个究竟。 高铁、地铁、打车,辗转来到无锡的惠山书局,将近晌午。沉沉黑柱支撑着木质结构的建筑,屋顶是齐整的瓦片,如此的仿古风格,在喧嚣的都市自取一份淡然。门板上贴着熟悉的先锋标志,看来我所闻不虚。


跨过门槛,进入大厅,厅内不像其他的书店那样日光灯明晃晃地在头顶照着,只靠对门洒进来的阳光维 持视线,自然不压抑。那点暗,给你私人的空间。作为吸引游人的门面,大厅里主营文创用品,迎面而来的是“无锡味道”:《锡水茫茫草木春》、《杯酒慰风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旖旎诗意的名字代表着台上不同的香水。心中猜想,无锡味道应该是淡雅清新的,是雨后泥土的气味,是晾晒的衣服被阳光洗礼后的气味,是小姑娘自带柠檬味的体香,这是一座空气里弥漫着甜丝丝香气的城市。长台上还陈列着熏香、小人书、信笺、皮质本子等物什供游人挑选。两旁的书架上,摆放的也是近期人气较高作家的一些作品,如余华、东野圭吾、刘慈欣等,在此驻足的年轻人不少。




看罢大厅,便穿过连接两间书屋的石桥,桥下绿水瑟瑟,这是江南书店独有的景致。


次厅是小坐读书的好地方,若干圆桌椅子摆放着,有咖啡小食供应,人不多,甚好。绝的是临窗景致:雕花木牗外,狭窄小径中,一棵银杏兀自站立,地上、桌上,洒满了金叶,深秋情重,如此佳景,再加上几声鸟鸣啁啾,任谁都挪不开步子,只愿沉醉其中。
也去过很多大型的书店,装帧景致,角角落落都透露着设计师的用心。然而,这几把弃用的椅子和无人清扫的落叶,反倒别具情调。
书局决计不会这么小,于是循着指示牌走,发现曲径通幽,处处依傍于自然之势建造,是啊,还有什么比自然更美的呢。


来到后院,方是书局集大成的地方,暖黄的灯光下,三面书墙环绕,中外作品不胜枚举,略略浏览,书品不错。书没有按照不同的风格分类,而是以作家为坐标,错落地摆放。挑了三本书,心满意足。




临了,在靠窗的桌前为新书盖章,这是从先锋书店学来的。每到一处,购一本书,盖章纪念,很是有趣。

小插曲:无意间听到书局里有人低声谈话,“大作、小作、草稿本……”诸如此类熟悉的字眼传入耳中,似是同行,上前问之,得,苏锡常三地同行在此处齐活了。(原来,三本作文本不是我们才有的哈哈)。离开时又经过小径,发现方才坐在屋中的一位男子,此时自己搬凳子坐在了满是银杏叶的圆桌上批改作文,很有雅趣。(莫名想起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然而并没有什么关联)
惠山书局居于惠山古镇中,便再说说古镇吧。
小桥流水自不必说,古镇里有很多祠堂和博物馆,一一看过去,能耗费大把时光。古镇一特色是河岸两边,摆着一排桌椅,点些茶水和瓜子,三五好友,阳光下,能坐一天。站在桥上远望,便能知道水墨画是怎么来的了。



古镇另一大特色,是银杏。庭院中一棵百年银杏,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拍照。银杏之美,是它承载的厚重历史,化作满天满地的金色,在蓝天的映衬下,耀眼夺目,摄人心魄。


院外欢声笑语,院内清静。落叶铺满整个空地,这金色,不落俗套,不与常青树为伍,也不学那衰败凋零的枯叶,枫叶的红颜亦是不沾染半分,故国从来艳乔木,况甘隐沦绝尘俗,说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吧。

除了这一棵,镇上其他地方也各自栽种着银杏,大家心照不宣,不曾有多事者来打扫落叶,自成一景。
以前,我总觉得景便是景,不应有太多干扰,但是现在不同了。古镇很热闹,有穿着汉服的女孩子来此拍照留念,有围着鲜艳围巾的大妈与菊花合影,有各路人士扛着长枪短炮记录下古镇的柔情和壮美。(并不矛盾)这就是体现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追寻。(此处文风突变)大家散步、观赏、拍照、品尝,没有看到不和谐、不文明的景象,好生喜欢无锡呀。


午时,在古镇吃了一碗鸡汤银丝面和一屉无锡小笼包,面码得齐整漂亮,汤汁清爽,翠色葱花点缀在汤面上,不可或缺。面条吃进嘴里不粘腻,根根分明,很是入味。无锡小笼也正宗,甜润的汁水,紧实的肉质,一气四个都吞进了肚里。吃罢,方觉额头细细密密一层汗珠。

对了,惠山古镇是不要门票的,虽然入口处像模像样的设了售票处。但是里面有些祠堂前需要五块十块的“入场费”,价格不高,可以接受。精力有限,去钱钟书故居是没有气力了,下次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