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谷歌虚拟博物馆是一项创举
重要的话说一遍,豆瓣没法直接贴秒拍视频,请大家一定要看首段链接里的视频!!!
我一直都认为去博物馆看真迹是欣赏艺术最好的也是难以取代的方式。但是昨天体验完谷歌虚拟博物馆,让我感受到并且意识到,虚拟博物馆在未来可以做到从心理体验上无限逼近真实博物馆,而且它完全不受时间、地理、金钱和容量的限制。“虚拟”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虚拟现实”(VR),谷歌博物馆用VR眼镜也确实可以体验,但它的真正创举在于采用了“增强现实”(AR)加超高清图片。我再次提示大家先下载谷歌Arts and Culture的app,或者更新到最新版来体验AR,《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能直接贴到你脸上,细节清晰到让我呼吸急促!大家可以从我贴的手机录屏(来自网友投稿)先感受一番整个体验效果,下面我会具体解释。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类首次实现足不出户却能身临其境地“逛”博物馆的梦想!

在昨天之前,包括谷歌自己在内,网络上已经存在许多提供在线观看艺术品的服务。我们可以下载到海量的艺术品高清图片,我们可以通过在博物馆实地采集信号而打造的虚拟展厅观看展品,甚至去年推出的Universal Museum of Art网站也在打造虚拟博物馆的概念,还有很多项目结合了VR技术。但是,这其中没有一项可以给观众带来心理上真实的观展体验。比方说,无论是虚拟展厅还是UMA,当屏幕聚焦于展厅中某一幅画时,会另外跳出页面来显示这幅画的高清图,这就瞬间脱离了博物馆情境。
心理体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们先来比较亲临博物馆看一场展览vs虚拟展厅vs只是看这场展览出版的图录的区别:
第一,展览在策展上的逻辑关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布展的物理空间关系来反映的。我们在观展过程中,随着空间上的移动,会激活大脑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是它们帮助我们记住了这场展览。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质展览,即便是多年以后回忆,我们首先想起的是整个展厅的空间关系,由此清晰定位出艺术品摆放的位置,进而聚焦于某一幅具体作品的细节。这些是一本图录不可能做到的,那些虚拟展厅虽然有平面图,但作为观众的我们却不是真的走动,动的只是地图,由此很难形成心理上的认知地图。
第二,展览中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充满了细节的整体。我们在观看一幅画的细节时,是以这幅画的整体作为背景的。画册囿于篇幅的限制,只能压缩图片,从而缺失了细节,如果单独放大某处细节,它又失去了和整体的认知联系;类似地,网上虽然有高清大图,但是目前的物理屏幕的尺寸比一幅正常尺寸的画要小许多,在zoom in的同时,细节就脱离了整体。
第三,展品的体量。一场展览里我喜欢的九幅画,可能尺寸千差万别,小到一本书的面积,大到一面墙的面积,但是当我把它们拍成照片发到微博时(或者做成一本画册),你看到的是九幅差不多大小的画。这就是体量的问题。比如同样是裸体画,作为私密性的春宫图那样的小画,跟摆在贵族家客厅墙上的大画,带给人的观感是完全不同的。同样地,网上缺乏比例尺的高清大图,也会让人搞不清楚它的真实尺寸是多少,艺术可不是越大越好。此外体量还包括一幅画和它背后墙面的比例关系,几幅画之间的空间关系等。
第四,展品的纹理。在博物馆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除了视觉,触觉神经通路也参与了审美过程。就好比你看到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你并没有坐上去,但关于它是一把木头椅子还是一把塑料椅子的信息已经进入了你的意识,悄悄调用了你关于木头椅子和塑料椅子坐上去有不同触感的记忆,进而引起了你在观感上的差异。而在图录上或屏幕上欣赏一幅画时,画表面自带的触觉线索往往被抹去了或弱化了(甚至可能被纸或者屏幕的纹理给替代了),从而弱化了你的审美感受。
第五,除此之外的真实展厅里的各种背景因素,比如光线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比如地面是木地板还是地毯,比如有没有环境音乐,这些跟前述四点相比很次要但也是存在的。包括其他观众的存在本身也构成你观展的背景,不过它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跟你同看一幅画的其他观众发出啧啧赞叹声,大概会增加你的美好感受;反过来,如果你会喜欢的一幅画被某个观众吐槽画得什么鬼,你肯定会觉得扫兴。
综上,是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对亲临博物馆看展的美好感受。也正因为这其中存在很多物理上的实际限制,让我们觉得其他方式很难比拟亲临博物馆的感受。而昨天谷歌推出的虚拟博物馆,事实上已经在心理感受上做了相当大的改进,这也就成了它的前所未有之处。它的核心就是AR技术加超高清图像,昨天发的谷歌官方视频已经展示。
针对“第一”,通过AR技术可以让观众充分构建认知地图。谷歌的虚拟博物馆应该是按照真实博物馆的大小等比例设计的,如果你的网络特别给力,可以考虑选择一个300平米的室内空旷场地来进行体验,理论上它可以让你完全根据虚拟博物馆的展厅动线,通过实际走动来看完整个展览。当然你也可以在比较小的空间来体验,但“真实感”就差一些,不过仍然比之前的虚拟展厅强。这个视频就是在一个将近300平米空间里体验得到的效果,跟在真实博物馆拿手机自拍展览全程的视觉观感没有本质差异。
针对“第二”,AR技术完全模拟了观众在博物馆看一幅画的过程,随着你的走近,画会逐渐变大,然后你聚焦在细节上,细节也随着你的靠近而放大,你顺势浏览其他细节,屏幕也自然跟着流动。它很好地把握住了细节与整体的关系,让整个人产生沉浸式体验。不仅如此,由于画面是谷歌独家的超高清图片,细节极其清楚,跟实物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在博物馆里看一幅画,你根本没可能距离画面如此之近,加上有些出于保护的原因打光很暗,你根本就看不清楚。而谷歌除了清晰,还是清晰。
针对“第三”,由于一切都是按真实大小等比例设计的,包括虚拟博物馆的墙面,所以观众感受到的艺术品的体量跟真实博物馆没有本质区别。针对“第四”,细节已经极其清楚了,对它的纹理感受也就几乎要接近于实物,只是在立体感(想想梵高的厚涂法)的表现上要差一点。剩下的“第五”,目前的版本还没有涉及,但我已经说了,这些比较次要。真要做,从技术上大概也不算什么难事,难一点的可能是制造观众在场氛围。
总而言之,我认为谷歌的虚拟博物馆对于真实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已经模拟了八成。换一个角度看,它相当于在一个比较大的室内空间里进行了一次真实博物馆展厅的等大全息投影,然后观众可以像参观真实博物馆一样根据动线在其间自然走动。目前硬件上可以提升的是让手机屏幕更大,或者,将来专门开发一个用于参观虚拟博物馆的便携式大屏幕。
如果说在以上几点全都做到了之后(做到100%不敢说,但98%大概没问题),还有人要坚持认为“虚拟博物馆无法取代在真实博物馆看到真迹时的感受”,那么留给你的其实是一个哲学+科学的问题——何谓真实?其实,当外部信息输入能够以假乱真地做到欺骗你的所有感觉神经元时,你大脑所接受到的那个信息就是真实的。从《黑客帝国》的角度来看,你以为你现在生活在真实之中吗?未必。但只要你感到是真实的,它就是真实的。
感谢谷歌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
无尽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12:20:57
-
黑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07:58:54
-
44lion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07:20:11
-
铮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01:43:24
-
喵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00:50:35
-
黛轩主人任博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00:39:14
-
空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7 12:36:11
-
angell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20:40:03
-
李俗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20:37:11
-
噠水果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8:43:13
-
lesparfai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8:25:42
-
逢いた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7:09:04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5:29:48
-
好吧再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5:25:41
-
十万大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5:24:43
-
co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5:19:17
-
mouso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5:05:11
-
张婉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5:04:30
-
阿斯旺இ绿豆粉1号&波粒2象性 转发了这篇日记
把一个伟大的企业隔绝在国之外,损失的其实是自己的实力。。。看看国内那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在做什么。。。导致手机用户关心的又是什么。。。所以新手机那么贵很多人也都能忍着不买
2018-12-06 14:44:11 -
郭七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4:30:07
-
ZZZzz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4:27:55
-
橙_皮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4:25:07
-
星冰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