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13亿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健康大数据 存储人的一生
大数据区块链商业街 3天前
健康大数据,是记录我们健康数据的庞大的信息资产。
过去,健康数据就是每个人的“病例”,由医生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书写的患者医疗健康档案。
这种手写的健康档案,往往“字迹潦草”,诊断结果如似天书;

患者看不懂病例,重复问诊、重复买药现象屡见不鲜;
因为病历看不懂,耽误病人的时间,浪费病人的钱财,也额外占用了医疗资源。
一个医生半天就要接诊40—60个患者,平均每个患者5分钟左右。
医生需要在这5分钟内完成问诊、检查、治疗、写病历,确实没有时间一笔一划写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写病例将逐渐被“电子病历”取代;

电子病历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
以电子化方式管理的有关个人终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涉及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所有过程信息。
它是医院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在临床的初步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这种健康档案电子化,让健康大数据有了实现的前提。

202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

「构建健康大数据的几重困难」
患者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得病了才想去了解医疗,大众的医学健康、预防、康复知识匮乏。
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大,医疗疾病种类繁多,难以根据数据建立有效的诊断模型;
复合疾病关系复杂,很难标准化,让自动化诊断不易实现。
仅仅收集数据还远远不够,对数据的分析更加重要,需要很强的医学专业背景。而如何展开专业分析,并从中发现相关性建立模型,最后从中创新商业模式,这才是健康大数据的根本。

「大数据应用开始释放红利」
大数据不断增强“自主健康”服务体验,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
从已有的实践看,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问诊、移动支付、检查结果查询等应用,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便捷;
患者可在网上完成预约挂号、远程候诊,并通过智能终端支付费用,明显地解决了排长队、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就诊过程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