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录 第八
据阎文儒、常青《龙门石窟研究·看经寺》(1995)(第123页),考察看经寺布局:


一般认为,看经寺窟开凿年代当与擂鼓台中洞相当,即武周时期(690 -705 年)或稍晚。
又据温玉成《龙门唐窟排年》(1992),据飞天的造型,可推断看经寺约完工于开元十年后到十五年前(公元722-727年)(第210页)
关于洞中二十九身像,以下汇集诸说:
1.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1992):罗汉二十九身,系西天二十九祖的形象。(271-272页)
按,图版文字皆称罗汉群像。
2. 温玉成:(1992):浮雕传法罗汉,与北宗传播有关。
温玉成《龙门唐窟排年》(1992)二十九身罗汉应是依据费长房《历代法宝记》的二十九祖刻出。禅宗十分重视传承,唐玄宗时禅宗南北两宗斗争激烈。北宗的普寂、义福在两京(长安与洛阳)颇有势力,看经寺的开凿可能与北宗的传播有关。(第211页)
3. 阎文儒、常青《龙门石窟研究》(1995):高浮雕二十九躯罗汉。与唐人所记禅宗之祖师传承数目相同。可能为禅宗主持开凿的一个窟。
4. 镰田茂雄《石窟巡礼》(1999):还有一些禅宗的洞窟, 如雕有西方二十五祖的大万洞、二十九祖的看经洞等, 它们都是当时流行的佛教宗派。(第47页)
5. 袁德领(2010):29 尊祖师像,不能称为罗汉,而应称为祖师。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窟是弘忍弟子们树立的“法统”。
袁德领《龙门石窟中武周时期的禅窟研究》(2010):擂鼓台中洞和看经寺窟的开凿以及祖师像的雕刻正可能是北宗法统之争的产物。刻其像的原因与禅宗北宗的争立“ 法统”之说有关。北宗立法统始于法如及其门下, 盛于神秀及其门下;而后来的南宗的祖统说只是沿袭北宗之说而已。29 祖说,确切地说起于何年吧目前不得而知,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当始于龙门的看经寺窟(690 -705), 惜传承不清。比较明确地提出29 祖说, 是《历代法宝记》和《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 而此二本皆由敦煌文献而得以保存见世。这两种传承同时出现在龙门石窟中, 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
又袁德领《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之研究》认为擂鼓台中洞与看经寺祖师像都应称祖师,而非罗汉。
袁德领《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之研究》(2003):罗汉之间没有传承关系, 祖师之间才有传承关系。罗汉像在造像中一般称作“罗汉”,如四川安阳圆觉洞摩崖第68 号十六罗汉龛, 即题“ 灵居山新镌一佛二菩萨十六罗汉完记”;或称作“…尊者…大阿罗汉”, 如莫高窟第97 窟的十六罗汉像。而《付法藏因缘传》中的祖师则称作“ 比丘”、“ 菩萨”, 甚至不称。因此, 这些雕像应称作“祖师像”。
6. 王青茹《龙门石窟的禅宗造像》(2003):是唐代最精美的一组罗汉群像。据研究者推测, 看经寺是禅宗主持修建的, 它很有可能为禅宗僧人打坐、修行的禅堂。
7. 金申(2003):29尊罗汉。
金申《谈河北易县八佛洼辽代三彩陶罗汉》(2003):东山看经寺,在洞内南、北、东三壁浮雕有29尊与真人等身高的罗汉。罗汉们身披裂装,足踏云履,手中各持锡杖、熏炉、梵筐、莲花等等,相貌或老或少、或丰肥或消瘦,形象极为写实生动,俨然是生活中僧人的写照。此罗汉身边无题记,据考证应是依据《历代法宝记》所述的“西国二十九代”或“西土二十九祖”而来的,即多出了狮子比丘后的几代,终于菩提达摩。这些祖师有的在佛教史上实有其人,如马鸣、龙树等大乘经论师。此洞估计也在武周时期开凿,最迟也不会晚于开元、天宝年间。(第63页)
要而言之,大体都认为与禅宗有关。袁德领认为应称祖师,非罗汉。而金申认为可称为罗汉。
又古正美《龙门擂鼓台三洞的开凿性质与定年———唐中宗的佛教政治活动及信仰》、 陈清香《龙门石窟看经寺洞罗汉群像探讨———西天二十八或二十九祖师说的最早例证》, 收录《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国际学朮讨论会论文集》(1996),王振国《关于龙门擂鼓台中洞与看经寺的罗汉问题》,收录《龙门石窟与洛阳佛教文化》(2006)。此待查。






反证了看经洞29尊祖师像不能归入罗汉之列,尽管他们有些已经成为罗汉。
段传峰著,罗汉图像发展史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12,第374页
段传峰著,罗汉图像发展史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12,第374页
-
mimi1818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6 17: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