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读书笔记《死神的精确度》
小区又有老人去世了,在搬来这个小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已经是我知道的第11个了。
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位老人去世。
我第一次与丧奠仪式直面,是在刚搬来的7月,小区楼下仅够并排停放两辆半车的路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墨绿色的帆布棚子,从楼上俯瞰的话,很像一块体积不合适的乐高方块卡在了房产营销中心的展示沙盘里。
从里面传来的锣鼓唢呐声,还有中年女人更像是唱戏的哭嚎声,你可以飞快得判断出正在发生了什么,这栋楼里的某一户人家正在经历着什么。可是,承载着亲人悲痛和惦念的冥币纸钱和棚子里传出来的声音却呈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割裂感,你看到亲属们捆扎的纸钱,再听着那有些喧嚣却并无一丝悲伤的吹吹打打声,会有一种荒诞的虚无感。
“乐高方块”占据了道路的9/10的宽度,于是我只能贴着粗糙的墨绿色的帆布,飞快得逃走,远离快要震破耳膜的祭奠死亡的尖叫。
这个小区老人非常多,几乎每次天气好的时候下楼,遇见成群结伴坐在路口椅子上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都不会是同一批人,有的可能在别的老年组里活跃,有的可能在另一个世界永远保持了沉默。
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得碰到陌生人去世,会让我忍不住想要重新认识“死亡”。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身边发生的事情在指引着你的选择,双十一我买了几本伊坂幸太郎的书——名字跟死亡相关——《死神的精确度》和《死神的浮力》。
11月是我重新思考自我并开始重新出发的一个月,我知道想要重拾某一种生疏的技能或某一些搁置很久的好习惯,最快的方法就是从手边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于是,我拿起了以下这本书,开始我的见山依旧修行之旅。
——《死神的精确度》——
11月底的夜晚,读完了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长长地叹一声“原来是她啊”……
读过伊坂幸太郎作品的人,可能绝大多数都是从《金色梦乡》开始认识这位日本文坛独树一帜的新锐作家,我也不例外。但我今天想先谈谈这一本——《死神的精确度》,在这部伊坂幸太郎早期的短篇作品中,你已经能够看出他在故事的主题构思、时间叙述以及语言节奏等方面具备的独特性。
与本书同名的开篇故事——《死神的精确度》中,死神在作者精心构筑的故事世界中以一个淡视人类死亡,却对人类的音乐抱有极度热情的“人”的形象出现,他们的工作就是提前一星期与筛选出的调查对象接触,听对象说个两三次话,判断并报告对象是否合适“死亡”。由于判断的标准大多是死神们自己掌握,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在“可”或者“放行”之间,死神们大多会选择上报“可”来宣判对象的死亡,以此来维持人类世界的平衡。
千叶,作为死神中的一员,他与其他同事一样,对人类的死根本不在乎,但他却会在想到如果人类灭亡那么音乐将不复存在时而感到万分难过。也许是为了在地球上多听一会音乐,千叶在形同虚设的调查制度中坚持自己的职业原则——尽量收集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一个冷淡却不失生动,随意中又有所坚持的主人公,也为本书定下了一个温情而不滥情的基调,看完本书最后一个故事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本书传递给我的那种“无法以喜怒哀乐定义的幸福感”。
原本以为独立存在的几个小故事,在最后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令人亲切的关联,这自然会令读者欣喜,但引发我长长感叹的不仅是因为这些,更多的是从本书的第二个故事起就一直憋着的一口气在最后得到了纾解。
死神是按照什么样的方针来筛选出调查对象呢?
不知道,连执行调查的死神本身,也不清楚这套筛选的机制。
如果说这样的随机性本身就已经令人觉得不公平而郁结不已,那么即使在千叶尽职尽责的一番调查接触之后,结局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
这已经不是郁结,而要抑郁了。
这种强烈追求因果逻辑和公平却不得的心情,不就同人类面对难以琢磨不受控制的命运时的一样吗?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死神与老妇人》中为一直在绝望黑暗中摸索着快要认命的读者们,哗啦一下拉开了窗帘——看,窗外是死神千叶从未见过也坚信在工作中不会见到的清澄碧空,敢于与死神打赌并赌赢的老妇人面对偶然又必然的死亡,呈现出胜利者的坦然自若。
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弱小的人类打败命运的密码——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喜一阵忧一阵,都只是徒劳”,认真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珍惜与身边的人相处的每一刻,命运拿我们也没有办法。
“原来是她啊……我们人类并不弱小呢……”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