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曾经的你
听许巍,好像回到青春时代。其实许巍,朴树更多是80后的记忆。对于有关许巍的最深刻的记忆,还是来自于Jack。他似乎渴望着文艺漂泊,大学时代的肆意挥洒,众人嗟叹未有好好学习,但恋爱,旅行,看世界似乎成为了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必修课。他唱蓝莲花,旅行,曾经的你,眼里似乎满满有故事。
中国少年被压抑的太久,以至于在真正解开枷锁的时候,每个人都变成了过分追逐自由的灵魂。
我们无法抗争,我们最终变成了沉默哑口的一具具容器,任凭世界把它的意志倾倒进去。而大学时代,是我们短暂拥有自由的一段美好岁月。现在想来,真是太过弥足珍贵。
马思纯版本的曾经的你,让听者的心上开出了一片青春原野。纯净的低音,竟保留着似乎已经远去的透亮少年感。
民谣的可贵在于,它唱你,唱我,唱着每一个人同质的青春。
如今想来,优渥的中产,贫瘠的理想,成了当代人的中年之殇。也许很多人的心中,都怀念着一个曾经的你。
那些被社会异化后的油腻中年,只会听一听歌曲嗟叹一两句青春美好时光不复,但其实他们内心明白,除了钱,其他都是虚妄的镜花水月。而真正文艺者,并不会贩卖文艺和青春,他们只会珍藏与分享,并亲身实践文艺透骨的生命。
最近听闻,其实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你赋予给它什么?
我曾一度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多维度多层次的经历。就好像张曼玉说着,50岁之前我过得是演员的人生,50岁之后我想成为歌手,这样,我就好像过了两个人生。异曲同工,无法更认同。
也想起中学时代看过一篇文章,作者狷人,题目 家猫与野猫,探讨自由与安稳的命题。家猫有安稳,野猫有自由,最终两者的生命做了对调。曾经喜爱听着德彪西月光的家猫,远走流浪去了。野猫来到了室内温度永远27,餐餐有牛奶的家中,享受着现实安稳。也就像是 七月与安生 的猫版故事。
我们前半生的生命是被塑造的,无法选择的环境给了我们一个容器去成长。而后半生的选择权其实已经接棒到了我们自己手上。你经历了种种后,会发现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你也深刻明白,安稳与自由的得失,利弊。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理解,无悔的选择,是多么掷地有声的话语。
所以,前半生的我们可以痛苦隐忍,蓄势待发。倘若后半生的我们依然活在无形的社会价值观容器里,强迫自己过一个行尸走肉的人生,那么,只能说,是自身懦弱与自我设限,使得我们作茧自缚,画地为牢。这时的我们,才会不断地听着民谣,怀念一个过去的自己。
就连张曼玉,都能在天命之年,走下电影世界无可逾越的珠穆朗玛,选择重新攀登另一座山峰。如今尚未而立的人们,究竟在害怕焦虑些什么?有时想想,外界的光环是最无用之物,它往往会变成紧箍咒束缚自由的心,在每一个你心异动的瞬间,自动进行痛苦的鞭笞催眠。而其实,我们忘了,光环是可以被取下的。人生,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多重的体验,才能让人保持对世界初遇时的好奇和赤诚。与世界相遇的每个时刻,会填充你的心。而不是像中年之后,世界对你内心过度开采,最后资源耗竭的贫乏焦虑。
每一年都正当年。对你我,皆如此。
当你寻回了曾经的自己,如此,才能拥有光彩焕发的人生。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愿铅华洗尽,笑容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