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梧桐-初识镇江

经过三天的折腾,终于办完了所有入职手续,我也正式成了镇江人(虽然是集体户口)。而要说起我落户镇江的原因,那可能只能总结为“缘份”了。
毕业之前我唯一去过的江南城市就是镇江,那次是和实验室的人一起来参加生态年会。从来没见过江南的我,关于江南的第一印象就是濛濛秋雨中的金山寺以及热腾腾的配着香醋的锅盖面。虽然现在已经不记得那两三天具体是怎样度过的,但是镇江这个名字还是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
博士毕业之后,Cui先生去了江南大学工作。一向随遇而安的我本来对未来就没什么规划,这下就索性打算“嫁鸡随鸡”地扎根南方了。可惜无锡除了江南大学之外就再没有适合的单位可供我选择。如果我也一起去江南大学的话,就意味着至少在接下去的三五年内,我们两个人要过着没钱没房没时间只有满满的工作压力的悲惨生活。我在科研方面实在能力有限,而本身又是个贪图安逸的人,实在是不想再过着博士那种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日子了,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决心选择一个没有985、211光辉头衔的普通高校,拿一点安家费,快速的稳定下来,这样也能在经济和时间上给他一些支持。不过这样一来呢,就意味着我不能待在无锡,所以毕业以后我就开始在无锡周边寻觅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艰难的多。起初,曾有盐城和常州的高校想要招我,可是盐城离无锡太远不方便,而去面试时又对常州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对两者我都轻率而心高气傲地拒绝了。另一方面,我一直想去一个南京的二本院校,可是差了两篇文章不能马上入职。后来虽然凑数投出了两篇,可是投稿过程十分不顺利,让我陷入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漫长等待。待业的过程中,每个漫无目标的日子都像一片雪花,轻飘飘的落在心上,却渐渐积累成了沉重的负担,压垮了我博士毕业后好不容易重塑的自信。
强烈的自我怀疑和由家人担心引发的深深的愧疚感让我的情绪渐渐濒临失控,终于在十月底的一个清晨,我没来由的很早醒来并坐在床上大哭,一时间情绪跌落谷底。而非常戏剧性的是,就在我收拾起情绪准备开始新的无意义的一天的时候,突然接到了江科大打来的通知面试的电话。虽然当时也并没有决心就这样去镇江工作,但是这个面试通知对于当时的我无疑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后来,Cui先生陪我来参加了面试,面试的过程是非常顺利而愉快的,院长当场给出了offer,并开出了还算不错的引入待遇。面试后,就在我和Cui先生愉快地吃着锅盖面的时候,我妈妈的电话却不期而至了。原来是一个多事的亲戚煽动我爸无事生非地掀起了一场卖房风波,而逐根究底这一切的诱因竟是我这个不孝的女儿迟迟找不到工作。虽然这场风波后来不了了之了,但它还是非常有效地淬灭了我想要待价而沽的心思,显著地提升了我需求工作的紧迫程度。
总之,在面试后的那个周末,在我经过了反复的衡量和焦灼的纠结之后,终于决定顺应命运的安排,带着对入住镇江这个三线城市的些许不甘,答应了这份offer。而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对于运气一向不佳的我,简直是顺利的不可思议了。
在我签好三方协议刚从江科大人事处出来的时候,我在工大招生就业处工作的同学刚好发来微信与我联系,我顺势咨询清楚了接下来手续的办理流程;入职需要的一系列材料由我在工大的师妹居然只用了一个下午就办理完毕;我仅仅找了一家中介看了一次房子,就找到了满足我所有需求的近乎完美的出租屋(位置在学校里面的家属区,卫生间干净清爽,厨房灶具齐全,1楼的两室一厅带一个小院子,刚好可以用来养狗,而且价格公道);看房的第二天,Cui先生开车拉着我的全部身家直接杀到镇江,顺利与房东签好了租房合同,当晚就入住了出租屋;有意思的是,那天在开赴镇江的高速公路上,在无锡和常州界内都是风雨大作,能见度很低,而刚一进入镇江地界,天空就乍然放晴,地上竟然一滴雨都没有见到;还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在豆瓣上结识的一个妹妹,我为数极其稀少的豆友之一,本科竟然也是江科大的,意外的相认过程让我两个都欣喜不已。
凡此种种,让我这个无神论者也不得不相信宿命与缘分的存在。基于对这个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和由因缘际会带来的莫名好感,我终于抛开了对三线城市的固有成见,开始带着欣赏的眼光审视这个清幽安逸而颇有历史感的江南小城。
不可否认的是,与周边的其他城市相比,近些年来镇江的发展步伐确实缓慢了些。城市里遍布着二三十年前的旧房,不少区域显得老旧而凌乱,高楼大厦和shopingmall也相对较少,建筑整体现代感不足。不过发展缓慢的另一面是对本地原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更大程度的保留,和周边的城市相比,镇江好像多了几分烟火气和人情味。
而且让人欣慰的是,镇江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还是便捷而完备的。城际方面,从南京至上海一线的高铁普遍经停镇江,以无锡为例,一天之内去往镇江的城际高铁就有一百余列次,并且从镇江去往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都只需要不到一小时的高铁车程,可以说是十分便捷的。市内交通方面,虽然没有建设地铁,但是因为城市较小,公交车就足以满足基本的公共交通需求,并且公交车站都建设了智能预报系统,还是很便民的。此外,镇江对电动车的管理也让人颇为欣喜,在上下班高峰期,市中心的每个路口都有交通协管员专门指挥非机动车道上的电动车流,虽然这里电动车很多,但是对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当然,这些还都不能构成我喜欢这个城市的理由,真正打动了我的其实是这里的树,是主城区各条道路两旁那恣意婆娑的法国梧桐和藏在深巷角落里默默飘零黄叶的银杏树。老城区的树木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龄,所以其茂盛程度是十分可观的。双向六车道的道路两旁的梧桐,枝叶是可以在中间汇拢接触的,这就构成了比较完美的林荫路。散在街口随便的一株银杏,竟也有三四层楼的高度,这让生于北方少见多怪的我实在感觉震撼。
无锡的路旁一般种着香樟,这些树的枝干总是笔直挺立,叶子小而稠密,经过修剪后每一排都整齐划一,让城市的街道显得秩序井然,但同时也略显单调。梧桐则不然,梧桐可不肯乖乖地笔直生长,主杆长到两米来高便要分出两三枝弯曲向上的粗壮支杆,而这些枝干向上长过好一段之后才又肯抽出细枝。梧桐的大叶子疏疏地长在最上面的小枝上,完全不会遮挡下面枝干的形态。所以远看上去虽然整齐,但细看起来,每颗梧桐又都是姿态各异、与众不同的。这就让街道显得更加雅致,更有艺术感。
初冬季节,梧桐叶子开始泛黄飘落,更是给城市添了几分肃杀却幽静的气氛。在梧桐林荫路下行车或骑车,阳光会从稀疏的枝叶间穿过,落下忽明忽暗的斑驳光影,会让人感觉时间是凝滞的,彷佛几十年的时光也不过是这树影下一个悠闲的午后。几个来过镇江的朋友对这里的评价都是安逸和悠闲,我相信这与城里的树应该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些联系。
很久以前,建筑是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一面白墙一方墨瓦,新建的时候并无情致,但是在经过风雨的浸润和人烟的洗礼之后,格格不入的白色褪成斑驳的灰、青苔侵入墙角、藤蔓攀上窗台,建筑的韵味也就被酿出来了。很可惜,现在的建筑好像不再有灵魂了,方方正正的漆着涂料或嵌着马赛克的筒子楼,过了一二十年以后只有丑陋和破旧而实在看不出什么历史沉淀后的美感。要说现在还有什么能凝汇时间的话,恐怕也就剩下这些树木了。看着这些树,我总好像看到一部快放的电影,路旁的梧桐在无数次的日夜交替中静静成长,从纤细孱弱到亭亭如盖,默默地见证了这条路上的人来车往,见证了周围建筑建了又拆拆了又建,见证树下小摊的店主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见证这个小城里一些小人物的离合悲欢……
对于这个城市,我还只是个外来的客人,我对它的印象可能包含了太多自己的幻想,以后当我了解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美食、人情之后,也许会对它有更多不一样的理解。不过至少就目前而言,那冬日里的梧桐树是我情愿留下来认真结识这个城市的最唯美的理由。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31 09:41:40
-
ᖗ( ᐛ )ᖘ软糖丢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05 14: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