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问”与《万历十五年》
1.缘起
我不是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但是我喜欢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我如数家珍,通俗类的历史书我经常看的爱不释手,尤其是看《明朝那些事》和《大秦帝国》那一阵,连吃饭都舍不得放手,那么长的篇幅,几百万字,看完之后竟还有意犹未尽之感。

只是看得多了以后,就觉得这些历史书里面套路满满,几千年来的历史,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利游戏罢了,历史总是轮回交替,跳出圈外,赫然发现2000多年原来是在原地踏步。
每当看到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德之士,壮志难伸的时候,总为他们着急,仿佛只要他们得势,就马上可以进入太平盛世了。
可是,历史上有忠臣就有奸佞,有好人就有坏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我只是看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利游戏,看不到出路,历史仿佛是个“圆圈”,每次都要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什么?
2.李约瑟之问
是这个世界本就如此吗?不,不是这样的,让我们把视线移向西方,大国正在崛起、科技正在兴起,人民的自由、民主的意识正在觉醒,他们的发展路线是一条向上的线,虽然有曲折,但是趋势一直是向上的。
可是,为什么他们是一条向上的线,而我们却是一个循环的圆?到底是为什么呢?开始我还以为是我一个人的瞎想,后来才发现,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就曾发出来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3.《万历十五年》
很多人试图从各个角度想要去解释“李约瑟之问”,而其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相较于严肃而枯燥的学术研究,《万历十五年》更具趣味性,也更有思想性。

《万历十五年》从一个大历史观的角度,去分析大明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所谓大历史观,是指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虽然说的只是明朝,但却恰好道出了中国兜兜转转从秦朝以来2000多年循环轮回的原因所在!

我觉得《万历十五年》是对“李约瑟之问”最好的回答!中国2000年来一直以道德代替法律、技术,所有人都局限在道德的准则中,而又无法真正的压抑天性去遵守,于是在这样的道德体系下,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在这样明暗两大系列规则下惯性运行,最终导致王朝的循环往复。
4.作者其人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以大历史观的倡导者闻名于世,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因抗战爆发而辍学入伍。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官校毕业后,任陆军第14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
抗战结束后,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被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

1947年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而后,再度赴美国,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1964年获博士学位。
曾在南伊利诺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5.道德与潜规则
01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万历十五年》的原文是用英文写的,书名叫,《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这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中国的朝廷上却发生了若干易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这些琐细小事,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般,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最终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02 抗争、合作 or 适应?
《万历十五年》通过描写明朝万历年间的社会代表人物,他们在那样的社会体制下与社会的道德、潜规则或合作、或抗争,或适应,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张居正,试图与道德和潜规则作抗争,企图以独裁的方式搞经济体制改革,在位时虽然权倾朝野,然而死后仍逃不过清算,改革如昙花一现。
申时行,试图与社会的道德和潜规则合作,企图以和稀泥的方式建立和谐社会,可是局势总是让他左右为难,最后不堪压力,也只能黯然辞职。
海瑞,试图只与道德合作,企图又以绝对自律、绝对道德去影响帝国的官僚体制,但缺乏实际管理技术,不愿迎合官场风气和潜规则。最终,悄然逝去,并没有吹起半点涟漪。
戚继光,试图以务实的方式,采取不合作、不抗争的方式实现国防现代化,最终也是独木难支,随着他的逝世而烟消云散。
03 “圆圈”的本质
这个始终笼罩在历史中国上空的“圆圈”的本质,是以传统的道德以及游离于中国社会的正式规定之外,还存在着的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潜规则,恰恰是这种潜规则,而不是摆在台面上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在一个以压抑人性的道德运行和潜规则盛行的社会里面,人人以道德为工具,去攻击他人,从而获取自身的利益。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的抗争、合作以及适应,都无法撼动社会的改变。
万历年间,张居正以独裁之能、申时行以和事佬之练达,海瑞以原教旨主义者之偏执,戚继光以战神之功伟,李贽以哲学家之叛逆……最终,都是“圆圈”的手下败将。
正如书中所言:“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技术之不及。”
6.感悟
01 道德的局限
《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技术,尤其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
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争执持久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则迟早必导致于战争。
02 “道”和“术”缺一不可
用道德和潜规则代替法律、代替技术,使得社会不能纵向发展,它只能在既有框架里面循环轮回,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技术、需要科学、需要法律。
“道”和“术”相辅相成,“道”不是指道德,而是指明文规定,道德管道德上的事情、法律管法律上的事情,“术”是指技术,各行各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科学,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所在,因此,“道”和“术”缺一不可。
当道德和潜规则代替了法律、代替了技术,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内耗,只能在既定的社会资源下循环往复,再聪明的人也无法使得社会向上发展。
清朝不就是这样吗,聪明的人任何时代都不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号称晚清四大名臣,哪个不是聪明绝顶,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可是他们谁又能使中国走出那个“圆圈”呢?他们不但走不出,或许,他们还乐在其中呢!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能文能武,号称“完人”,还留下了著名的《曾文正公全集》,达到儒家所说的立功、立言、立德的“圣人”境界,可是与同时代的世界上其他人物相比,高下立判、恍如隔世!
03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很多人从学术领域的角度去批判《万历十五年》,然后据此对《万历十五年》嗤之以鼻,这时候,我就想起有人说过的一段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话。
“读现代心理学教材,你读的是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心理学知识;读近代的心理学著作,你读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前者胜在知识性,后者胜在思想性。哪怕后者充满了谬误,价值也比超级正确的前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道理,《万历十五年》的价值贵在思想性,而不是史实性,在历史学家眼里、在学术领域,《万历十五年》或许存在某些谬误,但是,其所提供的大历史观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却是极具思想性和启发性的!
今天,我们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万历十五年》无疑是我们值得学习、借鉴和思考的一本书。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