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笔谈-《北宫丸上作》汪兆铭
2018年12月5日
这篇是我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我一直在考虑写什么题材比较好。曾经想过写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想过写李商隐的《泪》,也想过写一些技术类的题材,但我最终还是想跟大家分享这首汪兆铭的《北宫丸上作》。
汪兆铭《北宫丸上作》
卧听钟声报夜深,海天残梦渺难寻。
舵楼欹仄风仍恶,灯塔微茫月半阴。
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见百年沉。
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平生未尽心。
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汪兆铭也就是汪精卫。在历史学界,对汪兆铭的评价,特别是他是否是汉奸,其实有很大的争议,但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北宫丸上作》这首诗是写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汪兆铭在见识过日本的机械化部队以后,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是打不赢,所以力主议和。在1938年,汪坐着北宫丸这首船去日本和谈,途中的晚上船遇到了暴风雨,汪就在船舱里写下了这首诗。
卧听钟声报夜深,海天残梦渺难寻。躺在船上半梦半醒睡不着,突然听到钟声响,原来时间已经是夜深了。为什么之前会不知道时间呢?望向窗外海天一片漆黑,登时没有了睡意,想起年轻时候的梦想,想起加入同盟会,刺杀摄政王时的梦想,现在都去了哪里呢?为什么要堕落到去和谈呢?
舵楼欹仄风仍恶,灯塔微茫月半阴。外面一片漆黑,船又被暴风吹得一摇一摆,好像随时要沉的样子,就好比当时的时局,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但再仔细看看周围的环境,隐隐约约地有好像看到远方的小岛上仿佛有一座灯塔,仿佛又是天上有一点月光。在漆黑的环境中,能有亮光总是能为人带来希望。
良友渐随千劫尽。之前是环境的因素,现在转念想到的是人的因素。回想曾经的朋友,同盟会的盟友,都先后牺牲,损失殆尽了。自己势单力孤。
神州重见百年沉。“神州百年沉”指的是元代。宋朝无可避免地灭亡了,蒙古人统治中原九十八年。
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平生未尽心。如果要汪兆铭学文天祥那样“伶仃洋里叹伶仃”,最后一死谢君王对时局有什么价值呢?以前的人嘲讽宋明理学家们空谈不务实,有句话就叫“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谢君王”。最后,汪兆铭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就是“检点生平未尽心”。只要利国利民,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哪怕这件事会让他背上千古骂名。
敬请关注公众号【司马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