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0.75-看不见的节点
一个故事以节点分为四个部分,而主要线索一以贯之。这里的“节点”是指第一情节点、中点、第二情节点。必要时还有两个次级线索点、两个关键点、引发事件和低落期事件。
将一个故事拆成四部分是有必要的,如同将大目标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目标。若只有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中间如何演变的未免太宽泛自由,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才好。有了节点作为约束,就将故事限定在某些路径里,就会更容易写。就像里程一样,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所必须经过的道路相较全篇的篇幅又短又明确,就容易完成。一段一段地完成之后,连接起来就完成了整个故事。
·
之前只顾着给故事场景设置节点,却没有思考清楚哪些节点场景底下的逻辑和情绪。以至于开始写正文之后,都是场景草稿的拼凑。直到我重新开始思考主要线索的时候,才忽然觉得,应将主要线索的底层逻辑与节点相匹配。即,给主要线索设置节点。
假设《罗马假日》这个故事是我写的,刚开始我是从设想一些场景来划分故事的,比如我设想出记者带着公主往来的几个场景,中间点是真相之口,第一情节点是公主从记者家清醒过来,第二情节点是公主参加跳舞晚会。
但是写着写着我的故事只有场景,底层逻辑并未思考清楚。比如公主为什么会愿意跟着记者玩,在真相之口这个节点上她又有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是如何影响故事的……于是我抛开这些场景,开始思考底层逻辑。这就是随笔0.73所写的,绘事后素。
假设公主的人物转变是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若要从线索角度去设置节点,那么我应该先思考确认的是,公主开始时怎样的?设为A,公主代表国家,高贵而得体,实际上内在活泼而向往自由、好奇普通的生活。结束时是怎样的?设为B,公主意识到了自己的重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变得稳重而有威严,真正地举止得体。然后我仍可以使用之前设想好的几个场景节点,因为场景即便过程一样,作者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重点的描写去突出不一样的内容。只是如果场景实在是太背离线索,那就只有弃用。
于是我尝试将之前设想的场景拿来在现在线索的节点上使用,合用就留下。在A与B之间的中点,设为C,它让公主感到了许多以前只是粗浅了解的民情,深切地体察了平民的生活,于是才会有这样的改变。那么我原先设置“真相之口”为中点就不合用了,因为那只是两人的玩闹,跟她体触这个国家和民情并没有什么关系。去看愿望墙的场景则更符合,可以给愿望墙这个场景附加的底层逻辑或感情有很多,比如公主感受到广大平民的诉求,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
如何设置节点,这要看一个故事具体的内容。比如若是《破坏之王》的故事,讲的是阿银从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变为一个勇敢承当的人,那么中点是他感到了最为强烈的改变的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奋起反击。然后再去构想怎样的场景会让阿银产生这样的心态转变。然后再去设置情节点、关键点。一旦完成这样的设置,那么就像每一段里程都有了明确的目标一样。有了中点,那么第二段乃至于整个故事前半部分都有了明确目标。有了第一情节点,那么故事的第一部分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第二情节点,那么故事的第三部分就有了目标。而这目标不仅是达到了具体的场景,更是完成了底层逻辑和情绪的铺垫,在这个节点的场景中爆发出来。
这里所说的“中点”“情节点”这些节点,具体的场景可以根据故事而改变,但是底层的逻辑和情感是可以通用的。比如在《罗马假日》的中点是公主体会到了重任从而做出决断,而《破坏王》的中点也同样是人物态度的转变。换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遵循一样的轨迹。只是在确认了写具体什么样的题材的故事之后,要根据这个题材所限定的时空特色,以及人物自身的性格特色去思考人物具体的内心历程。
像是阿银这种小人物的内心和公主的内心的想法就各具故事背景和人物特色。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但是小人物的善良带着底层的勉强,阿银将自己全身的衣物全都给了别人,虽然这是喜剧的夸张,也是有底层逻辑的夸张——自身难保,却仍有善心,有些傻,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阿银的形象于是从这样的困境中去塑造起来。而公主则是养尊处优,她为自己国民负责任的做法就是放弃个人的部分肆意和自由,而她在物质上则不会有阿银那样的窘迫的逻辑。
讲了这么多感觉还是没讲明白,最后再概括一下:写故事时要在主线的底层逻辑和感情上去设置节点,这就像是英雄之旅的几个必经阶段一样是可以通用的,其后根据具体的故事世界设置和人物性格去思考场景上如何呈现。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