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意识和时间
马修对于空性的理解以及和现象世界的联系:很多人会错误的把空性理解成“虚无”。而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虚无的反义。
它是一种宇宙性的潜能……空性之中隐含了一切可能性,而这一切的可能性都是互相依赖。现象世界中,包括自我或者客观世界,都没有任何东西是具体的,永恒的,或者有具足的存在性,而正因为缺乏真实存在才能让现象无限制地被显现。所以说,空性并不是容器中的空白空间,而是容器本身的本质,也是它所包含的任何东西的本质。
空性并不是什么和现象分开的东西。他就是现象的本质。…..对任何一个达成佛陀全知境界的人,事物的究竟本质和他们显现的方式之间并没有矛盾。他们对现象世界的觉知仍然持续着,但这种觉知不再被无知所扭曲。
佛教的中道,世界并不只是我们心的投射,但他也不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心之外,现象世界通过一连串互相依存的原因和状况的而显现,但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己独立存在的。因此,佛教就免于掉入虚无主义(唯心论,Barclays or Hamelin)或者永恒主义。
佛教里时间的概念:佛教里说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实际上,我们没有办法说时间又开始,因为任何一个现象必须有一个之前造成他的因子。时间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时间只是一个观者赋予一连串的刹那的概念。我们无法感受任何不属于刹那之外的时间。时间在现在之外不存在。时间是属于现象世界的相对真理,它的存在跟变化有关。
佛教的宇宙论(相对真理)和科学的发现是一致的。但是谈到意识的起源,佛法跟科学理论有出入。科学认为物质产生了生命。根据佛教因果论,这一刹那的意识,一定是由前一刹那所引发的,因此意识不可能产生在没有生命的物质上,意识是连续的。虽然意识的复杂程度和发展跟生命形态有关,而且不否定进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生命形态。
当佛教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跟我们说,物质就是能量,能量即是物质,没什么两样。
父亲由此认为佛教是哲学,但是这种形而上学会衍生出一些类似宗教仪式的行为,这种情况在新柏拉图主义中也有。
对于佛教讲的究竟现象世界本身是没有独立的存在性的,所以一切如梦如幻,某些印度哲学反问,如果一切如梦,那从痛苦中解脱还有什么意义?答案是,因为从相对真理上来讲,众生确实经历着痛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