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绘画中的美 - 载于《中国美术》1979年
写在前面的话:本来我想查查《中国美术》期刊的资料,但是搜下来说《中国美术》杂志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最早一期是82年?那这本是啥??


作者:冯湘一
美术,顾名思义应该是美的。齐白石的绘画,中外人士公认是美的。可是,美在哪里呢?我以为:
一、放眼逐天趣,捕得自然美
齐自石的画很多,人物、 山水、花鸟都画过。人们公论,他的花鸟虫鱼最美。齐白石在自书的小传中也说,自己一生“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画出了“天趣自然"。他生动地再现了花鸟草虫、鱼虾蟹蛙的美,首先是由于他在观察中有所发现,看到了自然界万物的丰重多采、千差万别的美。他画出了玉簪花的幽美芬姿,首先由于他对朋友送来的一盆玉簪特别喜爱,感觉到“这种花洁白净穆,面且香气幽清,与一般花不同。”(注一)他画出了碗大的艳丽牵牛花,有人不信,说天下哪有这么大的牵牛花?他说,那是悔兰芳先生家种的,梅先生精心培育了几百盆上好的牵牛,花就有这么大,不信自己去看。(注二)当然,齐白石画的牵牛花的美,不仅在于肥大,更在于挺立在喜上的花朵、花苞,参错有致,富有天然的节奏感。这是齐白石的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个世界闻名的大美学家,但由于西方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未能发现蛙的美。他在自己的美学著作中肯定的说:蛙是丑的。因为“蛙的形状就使人不愉快,何况这动物在它身上还复盖着尸体上常有的那种冰冷的黏液,因此,蛙就变得更加讨厌了。(《生活与美学》)但是作为小动物的蛙身上不单具有上述属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看到。中国人对蛙的感觉和感受就不同。齐白石从小生长在农村,经常与青蛙打交道。农村儿童捉青蛙,钓青蛙,玩青蛙,青蛙和小鸡一样,是农村儿童生活中的小伙伴。因此,在齐白石眼中,青蛙戏耍在芦叶或草丛之中的活动是可爱的,何况它还会捉害虫,吃蚊子。就是它们的“孩子”--小黑蝌蚪也是有趣的, 成群结队地在池塘或山泉中游来游去,引起人爱怜之情。齐白石发现了蛙和蝌蚪的美,纵使外国人以前不承认。但青蛙、蝌蚪自有它们的美,在齐白石的画中得到了证明。

前人对秋天的美, 有许多发现。傲霜顶风的秋菊之为美,是被万千文人雅士反复传颂过的。齐白石也画了菊花的美。但他不满足于前人的发现。他放眼自然,探索更多的美。他发现雁来红在《一年容易又秋风》的萧杀之气中劲开,它迎风招展,秀色不减于春花;秋海棠虽然娇柔,但艳丽也不亚于桃李。多少文人赞赏着秋景的明静和凄清,但齐白石却从秋景中看出了热烈和充实的美:残荷不残,芙蓉虽落,代之以结实的莲蓬,荷叶虽黄,硕果累累,荷塘上交错纵横的蓬梗、莲蓬,点头相碰,象是歌唱着秋天的丰实成熟。反动文痞姚文元形内上学猖獗,一口咬定“秋天的凋零和枯黄的叶子是丑的”说什么“这里表现的是生命的衰退和死亡。”(《论生活中的美和丑》)他对自然的辩证法一窃不通,但齐白石的亲眼所见、亲身经验,却从残荷的景象中看到,生命何尝衰退和结束,相反地,倒是有了发展和更加成熟,来年春夏,荷叶还要碧绿,荷花更将盛开。连大白菜和小红辣椒也自有它们的美。齐白石抓住了前者的肥大、嫩白、脆绿和后者的娇小、鲜红夺目,交相辉映,取之入画。有人说自然美现自然美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人的美感,说美感产生美,美是主观的东西。但齐白石却老实告诉人:他之所画,均系“目之所见”。虽然他十分热悉自然,自夺“万物富于胸中。”但“鳞虫中之龙未曾见过,不敢大胆为也。”解放初期他画和平鸽,有人好意地劝他加上一枝橄榄叶。橄榄叶世上倒是有的,可惜齐白石没有见过,终于“不敢为也” ,画不了。可见, 齐白石笔下的自然美,井非他的主观意识凭空的创造,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的生动反映。没有客观存在的千差万别的自然美。就不可能产生齐白石笔下丰富多采的自然美。齐白石的功劳,首先在于他有所发现、善于发现并且普于捕捉美之所在,然后才能“巧夺天功”,予以“删尽雷同”的表现。
二、满纸 “蔬笋气”,渗透社会美

艺术创作的内容,不单是被描写的对象(题材),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选择、处理题材时所反映的审美趣味、观点、判新和感情,也就是说反映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先生精辟地指出:美术家....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象,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文如其人,画品即人品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封建没落文人制作的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山水、花鸟、人物八股画,不正体现了他们本身的思想空虚、感觉迟钝、感情贫乏,毫无想象力和语言干巴巴吗?!王式廓和古元等人的美术作品,既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热气腾腾的生活和劳动人民朴实、勤劳、勇敢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志趣和对工农兵的深厚感情。在齐白石的画里通过五光十色的客观物象,也充分展示了这个农民出身、当过木匠、“笔耕现种”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劳动者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他画牧牛、画柴耙,自称“大翻陈案”,再现“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反映了自己对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的留恋和赞赏;他画白菜,并推崇为菜中之王,力求与花中之王(牡丹)、果中之王(荔枝)比美;他画南瓜、萝卜、蘑菇、芋头、春笋等物,以“通身蔬笋气”自豪,因为这些平凡的农家之物,使人联想到农村的劳动生活。这“蔬笋气” 其实就是劳动人民的乡土气,他一生引以为骄傲,他带着农民的眼睛来看自然,赞美春花秋实,喜鹊欢叫,松鼠吃樱桃,小鸡争蚯蚓,鹭鷥扎猛子食鱼,蝌蚪追逐荷花的倒影…,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充满着乐观情调。农民与大自然的素密关系,跟不懂生产劳动的文人大不一样,封建文人由于种种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使他们往往伤春悲秋,迎风落泪,甚至无病呻吟。在他们的诗画中一再渲染某种寂清甚至超尘脱俗, “不食人间烟火” 的情调,赞颂出世思想。但齐白石的绘画中,却总是响彻着讲罪着对“天道酬勒”的劳动生活之爱和信心。他画了许多花,斗大的寿桃到精致的樱桃,黄澄澄的批杷和紫红的葡萄,色香俱现,不怕引起人的食欲而流之于"俗”。他画残荷在画有二十几个莲蓬的条幅上给人以热烈充实之感,而且在单单是一梗一叶的画面上,也不给人凄清落漠的感情;因为挺披矗立的半截荷便暗示着莲蓬刚刚摘掉,,偶尔停立在梗顶的蜻蜓,虽然静止休息,但翅膀和头尾充满着生命的活动,使人感到稍有触动,它就会猛然飞起,静止是暂时的,静中有动,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是永远的。就连那些已经离开土地的白菜、萝卜,盆里的樱桃或折枝的荔支、枇杷等物,也都那么新鲜、精神,仿佛它们还活着一般,洋溢着生气,这和齐白石本身的精神状态,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与画虾、画鱼、画小鸡一样,里面贯串着生命之歌。它们象篱笆、稻束、柴粑一样,使人们联想到齐白石认为应该那样的生活。
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画着《算盘》,讽刺剥削,画着《螃蟹》,讽刺压迫人民的横行者,画着《不倒翁》咒骂胸中无点墨、通身无心肝的官....的那些作品里,才有社会美。满纸“蔬笋气”之中就有社会美。那些反复唱着劳动人民的朴素生活之歌的花鸟虫鱼画中,就没有社会美吗?它们同样唱出了甘为“杏子坞老民”的齐白石的心声。至于《祖国万岁》这样的作品,以茁壮的万年青来象征祖国的欣欣向荣,其社会美更是明显的,它能普遍引起共鸣。
三、巧夺天功处 铸成艺术美
齐白石的画,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它不是彩色花鸟照片,也不是审美趣味的概念符号。他把生动的对象和自己的主观感觉、感受和感情凝结在一起,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子里构成活的艺术形象,如蝌蚪追逐荷花的美丽倒影、视“东啄西剥”的麻雀如油头滑脑的坏家伙、万年青象征祖国万岁等等。这说明齐白石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写诗要用形象思维,画画也同样要用形象思维。意在笔先,头脑里要先构成生动的艺术形象。脑子里没有艺术形象,笔墨技巧再高明,无所适从。脑子里的形象还需要确切地落实到画面上,艺术形造象才真正被创造出来。否则,外师造化、中发心源、迁想妙得再充分,也还在脑子里,尚未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家的制作功夫和形象思维同样重要。虽然在创作过程中两者有前后之分,第一(形象思维)第二(艺术制作) 之分。画家创作,画幅才是艺术成品。马克思指出:“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论》第一卷,第205页)艺术家脑子里活动着的形象思维,只有通过笔墨造型、设色、构图,静止地固定在画面上,绘画的艺术才获得了存在的形式。没有写形传神的笔基功夫,没有相应的色彩和构图,还不能产生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美。齐白石为了画出活虾的美,费了整整三、 四十年的功夫,练眼、练心又练手,几十年如一日。他谈到画虾的过程:“余之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 真,再变色分深澹....。”就这样观察、感受、思考画了再改,改了再画,“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这个“得”字,不仅指得之于目和心,也是指得之于手、笔墨和纸的性能。到了晚年,齐白石能用寥寥数笔就把脑子里的生动形象铸定于纸上,包括所描绘的动、植物的形状、动态、质感、重量感等等,真正做到了“巧夺天功。”好比梅兰芳唱戏,把剧情和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动听感人一样,齐白石把自己的审美感受通过可视的造形再现出来,不仅形象本身使人感动,而且笔墨的自如、色彩的协调、构图的统一完整而又不落俗套,都使人悦目赏心,这种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使艺术美达到最后的完成。“巧夺天功”处,铸成了艺术美。

劳动创造了人,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能力。人又在劳动中创造了各种产品,包括美的艺术品。艺术作品凝铸了客观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同时在本身的存在中体现了艺术家的高度智慧和才能。就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通过自己创造的作品,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了。因此观众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同时也欣赏着作者本身,艺术美就其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美的一部分。
注一、二,均见胡佩街、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胡佩街、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可以在网上查到哦,感兴趣的还可以再看看~ 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整体有个毛病就是,称赞一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贬低另一个人。。其实这是一种比较低端的比较。(拙见,别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