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游记(上)
“十一”国庆长假,和往常一样没闲着,计划和老红、春雨走了趟山陕,行程包含米脂、绥德、榆林、靖边、佳县、介休以及太原等地。因为行走的地方太多,而且回来之后一直忙到现在(其实现在也忙),所以可能有记不起来的地方,所以,我就想到哪写哪吧!
因为是坐火车前往,我是在十一假前工作日下班前溜走的……临走没有打卡。
到达沈阳北站,与老红和春雨会合。因为之前在文保群里看到过老红的照片,所以直接就认出来了,春雨则是第一回见。春雨比我小三岁,我倒是没想到。我一直以为我是这个圈子里年纪最小的。上车前买了三瓶水,我们的账面从现在就开始算——我们全程都会及时统计花销。
火车一夜疾驰,第二天清早抵达太原火车站,下车找神州租车的租车点,就在火车站前的迎泽大街街边,很近。
租车点九点开门营业,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吃顿早饭,于是三人在附近的小饭店点了米粥和包子。f饭后去提车,骚红色的雪佛兰科鲁兹。
开车上路,前往我们此行的最远端——陕西米脂县。米脂隶属榆林市,位居榆林中东部,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说的就是此处。然而到了县城,却发现这里哪有什么美女,全都是大妈。路上的时候老红调侃,之所以有这种不靠谱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当地姑娘实在嫁不出去了,就只能用不要脸的方式骗人来……


但经过对本行程的第一站——李自成行宫,才知道“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貂蝉,生在米脂;而董卓,则生在绥德。好像,也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夸耀的事。
当地卖一种看起来很干很干的饼,本来想买来尝尝,怎奈下车之后肚子开始疼,八成是因为吹着了,于是四处找厕所……
在往行宫走的路上,能够看到无处不在的陕北民居,木雕还是很精美的。

陕北民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屋檐向院内倾斜。推测可能出自对于“聚水聚财”的风水习俗。


李自成行宫的全景,据说这个宫殿自修建之后,闯王一天都没有住过。整座殿宇建在一座小山之上,整体结构十分地紧凑,甚至可以用“拥挤”来形容。(因为头一次高密度地走这种文保单位,并不是很懂拍文保碑的重要性,所以图片整理起来很是痛苦。)

行宫中还有一个小型“汉石刻”的展厅,但它的真实性相当值得怀疑。






行宫外的城楼则是标准的清式建筑,但修建时间一定是近几年,为了发展旅游而建。

行宫打卡结束,下一站奔赴大族庄园。至于是哪个大族的,估计我也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几百年前的大家族。如今剩下的只有不想离开旧土的老人,和工程队的民工了。
一路曲曲折折,山路绵延,视线很差,有时转弯还需要鸣笛提醒对面,对面偶有农用车通过,大大部分时间空无一车。然而在如此偏僻的所在,手机居然还有4G信号。中国基建,世界第一,这可真不是吹出来的。
到达第一处大族庄园,姜氏庄园。此处外墙有倾倒的危险,因此有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开门,请回吧。我顿时失望无比,但老红却不在乎,继续往上走,工作人员怎么喝止他都不在乎。

后来我和春雨也试着进去,见老红正和村民讨价还价,要给村民50块钱让咱仨进去,二话都没说,就让我们进去了。后来在此行中,逐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县城或是乡村中的文保单位,有政府部门参与,但也有当地居民的参与,这当中一定少不了经济纠葛,姜氏庄园便是一例:当地文物部门吃死工资,门票上交国家,所以不会在乎游客走多远来他们这里看文物,但对于村民,钱不要白不要,大家一起得,拦门口收门票何乐而不为呢?虽然文物部门不同意,但陕西遍地是文物,根本管不过来,人手十分有限,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形。
其实很难想象,这么大一个家族,能把庄园修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儿,是否处于防卫的需要?明清两代,陕北地区响马云集,没有一个固若金汤的城池般的庄园,也许财富和人命早就没了吧!


据说那部叫做《血色浪漫》的电视剧就是在姜氏庄园拍的,虽然我没看过,但依然对它曾有过的那种山中庄园饱满的围合感很感兴趣。家就是应该这个样子,院落是私密的,每个人的生活也是私密的,非常舒服。

党氏庄园则相对更破旧一些,很多房屋都在修缮中,所以也没有门票,整体规模比姜氏庄园要小,格局也不似其规整,而是依山势而赋形。




驱车返回绥德县,在市中心发现这么一个大的无与伦比的石狮子,左右各一个,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雄壮。

三人合了个影。走了一天,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陕北的文物虽多,但彼此距离普遍很远,所以前两天我们的打卡频率是很低的。

第二天往西走,路过公路边的路遥纪念馆,因为时间还早,纪念馆没有开门,等到八点半开门,三人才进去瞅瞅。售票口前有大大的话。和作家曾经谈笑风生。

老红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他唯一看过的长篇小说。他还说,如果想找那种土的不能再土的文字,路遥作品是最好的选择,他实在太接地气了。



路遥的手稿。

作家的半身像,骚气的左手十分瞩目。

耕牛雕塑,大概是作品中的一幕吧!
当时突然有想读路遥作品的欲望,但至今没读,欠账太多了,压根没时间读。明年的吧!
下一站,又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十点左右吧,抵达万佛寺(?),名字真有点模糊了。



实际上,寺中的石窟仅有这一窟保存下来,其他洞窟里的佛像基本已经全部毁坏。

石窟寺后山有一座八面五砖石塔。

下午,赶奔计划中的波浪谷。——当然,这也成为了我们全程最失败的一个下午。下面这张图是通往波浪谷的道路边上的明长城遗址。陕北到处都是长城遗址,虽然我对长城并不感兴趣,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的。
从陕北到晋北到河北,延绵数千公的长城,其实绝大部分时是靠这的夯制成的。中国古代的生产力确实不能太高估。

下面这个是进入到波浪谷的路上看到的峡谷景观,在这里,车队已经开始堵在路上,我们三人 开始研究去还是不去。我和春雨的意思是在周围看看得了,即使进去也未必能看到啥有趣的。

起初,老红赞同我俩的主张,在路边照照就往回走。结果没承想,临走时老红告诉我们还是要看看,毕竟一路走这么久……
其实这也不是头一次看老红改主意了,之后的若干次经历让我逐渐习惯了他的行事规律,越来越见怪不怪了。
进入到景区经历了一番折腾,首先我们看到机动车在进入景区的路上排起了长龙,于是把车停在了路上,准备一路走进景区。然而走着走着发现,其实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但还是坚持走下去,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发现根本没有到达的迹象,就问了问路边饭店,饭店打工的小妹告诉我们:至少还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到。
于是我们就犹豫了——是接着走下去,还是原路返回取车?但走回去还需要一个小时,里外里,时间可能会不够用了。于是,我们和饭店的一位小哥商量,能不能用他的小面包把我们送回停车的地方,小哥答应了。
于是我们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并给了小哥15块钱。驱车进景区,发现车行通道流量还是很大的,走走停停,到停车场的时候已经将近三点。
随着汹涌的人流往里走,越走越失望——路边,全都是各种各样的摊位,贩卖着炸臭豆腐或是地瓜干之类的、所有景区都会有的黑暗料理,以及各类劣质旅游纪念品的摊位,人多而杂乱,孩子的哭喊声和大人的斥责声此起彼伏。
我一路上都在想,因为波浪谷属于自然景观类型的景点,凭眼睛看就可以,不需要太多文化储备,所有人都可以来看,加上不收门票,体验糟糕是一定的了。
进入主景区,景色其实还好,除了有些晒。地貌特征虽然没有张掖的七彩丹霞明显,但也并不坏。



这是另一处景观,离前者距离不近,我们是开车抵达的,远处有桥洞形的地貌,湖水经其流过,汇入洼地之中,形成一处遗世独立的山水景致。
然而,这是经过后期的效果。

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的效果是这样的。丹霞地貌表面因为没有经过很好的保护,损坏的十分严重,甚至有大量游客行走在上面。
不知这处自然奇观能保留多久。


回程,我们住在靖边,住宿条件有点坑,屋子里充满了臭臭的味道,但好在一天走的太累,躺下不久就睡着了。
我们总结这两天的行程,老红觉得效率实在太低,尤其是波浪谷,太耽误时间。但我和春雨都没说——最后坚持进波浪谷景区的不就是你么?
但也还好,出来玩就是充满各种未知,哪有一帆风顺的?
第二天早上感觉嗓子有点紧,就在宾馆楼下的药房买了一盒含片(至今都没吃完),驱车前往此行的最西边——统万城。
统万城是匈奴人的一座堡垒,但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废弃很久,之后还被当做小学使用过,我们很不解,当地人不觉得这种堡垒采光很差么?
统万城在陕蒙边境处,途中会穿过内蒙古,是一个蒙汉交界的所在,所以路牌一会儿蒙语一会儿汉语,很有趣。两边的景致也变得开敞了不少。

统万城有好几个门,我们并没有走所谓的正门。门前有地图,显示整个遗址面积相当地大。

这段城墙是保存的最未完成的一处,也是各种旅游攻略里最经典的位置。其实也是很宏伟的。

建筑所采用的白色石材应该是就地取材,可能是含碳酸钙成分比较高的石头。整座城楼就像白色的怪兽一样。



走进去,会发现遗址的容积率差不多是这样的,太多历史被掩埋在草地之下了。

这是一处瓮城,高有十米左右。

遗址大事记,可以作为了解统万城的不错的资料,放这里留存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