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说,孩子才会听?这是我见过的最靠谱的回答!
文:故得新教育向前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怎样说,孩子才会听”。群里大都是高一学生的家长,我们会发现:孩子到了十五六岁的年龄,已经跟过去那个乖小孩有些不同了。作为家长,我们心里既会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骄傲欣慰,又会有几分担忧和困惑。

担忧与困惑源自于我们发现:与孩子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困难,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反叛倾向也在日益增强,他们标新立异,处处显示自我,同时又将一些秘密悄悄隐藏起来不让我们知道。他们在变得越来越不依赖父母的同时,也越来越不信任父母。我们善意的表扬被认为是挖苦和攻击,苦口婆心的劝说被当作唠叨和耳边风,严厉的批评在孩子的沉默面前轻易粉碎,而强行压制总是适得其反。面对这个对于自己最重要最在乎的人,在他们十五六岁这个阶段,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和失落感。
因此,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良好沟通、和谐相处,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学习怎样与孩子说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不太可能有适用于针对每个孩子的沟通模式,家长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但无论用什么样的沟通策略,其基本沟通原则是一致的,接下来,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些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
— NO.1—听比说更重要

要让孩子听自己的话,首先要学会听孩子的话。有人说,人类之所以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人们多听少说。倾听,绝大多数时候都比说更加重要,尤其是面对高中生,他们与家长的交流机会本来就少,这时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心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听的关键在于专心。高中生是敏感的,如果在与家长对话时,家长心不在焉,甚至边玩手机边说话,他们会觉得被忽视,除非他找家长要钱,否则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会让他自动中断谈话。其实,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完全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成年人之间谈话时,如果其中一方没有认真听,另一方同样也会觉得不被尊重。
因此,你的孩子在任何时候想和你聊一聊,你都应该放下手头的任何事情,看着他的眼睛,专注地听他说话,时不时地做出回应,并与他平等坦诚地交流。
那么平等坦诚的交流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接着来看看其它几个原则。
— NO.2—关注感受比讲道理重要

先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孩子回家抱怨说自己在学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了委屈,你会怎样回应?你曾说过类似于下面的这些话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总会遇到各种不公平,你要学会适应和调整。”;“你怎么不去跟老师解释一下呢?遇到了问题,要想办法主动去解决,而不是自己在这里生闷气。”

我们很多家长都喜欢扮演导师的角色,孩子一开口,我们就作评判,或者就给出批评和建议。我们有时候说的可能确实是对的,但这种交流模式的后果是孩子渐渐不再愿意跟家长说话了,因为他们认为:不管自己说什么,最后一定是听一堆大道理,被教育一番,家长根本不理解他们的感受。
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关键在于接纳。孩子很多时候跟我们抱怨,有可能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向你倾诉一下而已。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确实,孩子在跟我们说话时,我们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带着评论去观察,而是要多接纳孩子的感受,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例如:孩子明天就要月考,非常焦虑。有些家长会说:“放轻松,我相信你能考好的!”这种听似鼓励加油的话对缓解孩子的压力其实是没有很大帮助的;有些家长会说“你要是早点知道努力,现在就不用着急了。”这种话更不可取,这是讽刺挖苦。上周我家丫头年级统考之前,我跟她开玩笑说“你看起来很紧张啊!我打赌你肯定希望明天早上一去学校老师就宣布考试取消了!”她笑了,说:“要是真那样就好了!”我并没有帮她解决问题,但是她已经放松下来,因为她感受到我对她焦虑情绪的理解。
群里有一位妈妈跟我说,学校要搞研学旅行,儿子不想去,她不知道怎么沟通。我们来设计这样的一个交流场景:
你问:你觉得研学没什么意思,对吗?
孩子答:是的,很麻烦,没啥意思。
你问:你觉得研学很麻烦,不能让你放松?
孩子答:如果只是去玩倒还好,就是研学前要准备,研学后还要写报告,中间还会掉课。
你问:你不是不喜欢研学活动,只是不喜欢研学附带的一些任务,而且觉得会耽误课?
孩子答:是的,其实研学本身还是挺好的,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看,只要我们一步一步接纳和关注孩子的感受,我们甚至都不用跟孩子讲道理,就可以慢慢地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引发他自己内心的思考。如果我们一上来就急着给孩子讲大道理,告诉他研学的意义、研学的好处,孩子多半会生硬地把家长的话顶回去。在你和孩子顺利打开了沟通的渠道之后,你再去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爱好,帮助收集一些研学目的地的能够引发孩子兴趣的东西,然后和他一起商量看是否能做出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那么他最终同意去参加研学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 NO.3—说的语气比说的内容重要

有时候,孩子也知道家长说得对,但他们因为反感家长说话的方式与语气,所以连带着对内容也一起反感。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认为自己讲的绝对正确、都是为他好,孩子凭什么不接受、不听话?殊不知,很多时候,有理不在声高,说话语气比说的内容本身更重要。

说话语气的关键在于商量。家长不要扮演家里的绝对权威,哪怕你在单位上是领导,可在家里,你就是一名父亲或母亲。高中生已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特征之一就是蔑视权威。如果我们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就不太可能接受你的建议。我做老师一直有一个观念:我们首先要实施的是不被拒绝的教育。其实,做家长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不拒绝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因此,说话语气特别重要,我建议家长们凡事多用商量的语气,把问题提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之道,这样,孩子会觉得受到尊重,也会更愿意配合你的要求。
群里有位妈妈说,她想把一些很好的学习方法推荐给自己上高一的女儿,可女儿总是说:“作业都写不完,哪有时间看这些东西!”很明显,孩子在拒绝妈妈的教育和引导,那有什么办法吗?首先,要运用我们刚才提到的沟通原则一多倾听、沟通原则二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只有让孩子信任你了才能做好交流的铺垫。然后,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去分享而不是推荐学习方法。这么大的孩子对于哪种学习方法有用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而是要多商量。如果因为之前亲子关系不够融洽、孩子不太爱和家长交流,短时间内这种情况又无法得到改善的话,则可以先找一个身边孩子欣赏或崇拜的人来帮忙,这样,不被拒绝的教育和引导才有可能继续进行下去。
— NO.4—谈生活比谈学习重要

孩子到了高中,任务重、压力大,越是这种时候,家长越不要刻意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绩。我遇到很多家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本事:无论跟孩子谈什么,最后都能引到学习上去。例如,孩子很喜欢漫威电影,本来兴致勃勃地和你来讨论《美国队长》的剧情,聊着聊着你就说:“我们普通人可没有超能力,所以只有好好学习。”这样的话在孩子听来,是令他们崩溃的。他们好不容易能放松一下,却又跟学习挂上了钩,作为零零后的他们,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还可能是他们讨厌的那一部分,我们要允许他们有弹性地生活。
我个人认为,孩子到了高中,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忘年交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哪有一天到晚只关注朋友考试成绩的呢?我们不妨多关注孩子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交友状况,不妨与孩子一起看看电影、追追剧,甚至在一起八卦一下。最理想的亲子状态是:孩子有困难,愿意向你求助;有困惑,愿意向你求教;有心事,愿意向你倾诉。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与伙伴,更多地是给出建议,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孩子成长。
— NO.5点到为止比长篇大论要好

高中生不喜欢听家长长篇大论,尤其是孩子做错事之后,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希望爸爸妈妈用一个客观的、温和的态度提出来,要就事论事,点到即止,而不要长篇大论,不要上纲上线,更不要把以前的老黄历拿出来翻来覆去地讲。
现在的高中生都很敏感,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父母的指点,一方面又反感父母居高临下的意见。有一句高中生很喜欢的话是这样说的:我允许你指点我的人生,但不允许你对我的人生指指点点。大道理孩子都懂,犯错后孩子自己心里也懊悔,家长如果这时絮絮叨叨,会将孩子内心那一点内疚和惭愧的心都讲没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受到了惩罚,他就不会为改进自己的行为而努力。在很多高中生的心里,父母的唠叨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惩罚。因此家长要学会闭嘴,这里的闭嘴并不是完全不说,指的就是点到为止。

至于那些觉得“真的很难控制我自己”的家长们,这里我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方法可以练习一下:比方说当你看到孩子最近考试或者作业出错很多,你可以选择以下的某一种方法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1、用简洁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表达自己的要求。你只需要说“赶紧订正吧!”,取代那一大串的“你怎么总是这么马虎?上次期中考试你就是因为马虎丢了那么多分,怎么还不吸取经验教训?”
2、描述你所看到的东西。你只需要说:“我看到你这次英语出了两处拼写错误和一处审题错误哦!”
3、提供一个选择。你只需要说:“这几个错误你是订正在卷子上,还是订正在错题本上呢?”
4、描述你自己的感受。你只需要说“我看到你这次因为马虎出了这么多错,我感到挺失望的。”
5、写便条。用写便条的方法,既可以避免和孩子的正面冲突,形式也很温馨,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化繁为简、直击问题核心,不要做一个唐僧型的唠叨父母。

各位家长,以上就是如何与高中孩子沟通的五个基本原则。我在和自己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发现只要多练习、多灵活运用这五个原则,沟通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年龄或许有差异,但青少年的心理规律是一致的,他们都需要被接纳、被认同,需要被尊重、被欣赏,他们渴望在父母的接纳中找到安全感,在父母的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在父母的尊重与欣赏中获得自尊与满足。

今天讲座中提到的原则和方法可能和我们平时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有些区别,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说话方式。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们都想紧紧抓住孩子,但我们还是必须学会对孩子放手,这需要极大的宽容与爱,也只有父母才能实现这种痛苦而伟大的转变。让我们努力用沟通传递爱、用宽容表达爱、用智慧科学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