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输入和输出成正比,笔记如何帮助我们?
有人说“当你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来重读的书,那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是的,好书不厌百回读,但当你遇到这些情况,重读全书似乎不是最好的选择:
只想读一读书中的一段话
想简单浏览一下重点内容
需要参考一些内容,拿起书怎么也找不到原话在哪里
这时,我们精心写好的读书笔记就派上了用场,它能帮助你快速锁定目标内容,还能让你回想起读书时的所思所想。对于想要简单回顾或查找资料,重读读书笔记就够了。
千万别小看重读读书笔记,除了比重读原文更省时间外,重读读书笔记能我们有新的收获。之前读不懂的句子,这次重读时大脑里冒出了些新想法;当时有疑问的地方,现在找到了答案;语句优美的句子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动……
每一次的重读都在加深之前的印象,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脑子里会想起书里写过的相关内容,给我们做选择或者结论提供了思路,避免盲从。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读书也是一样,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在我们要读一本内容艰深的书之前,重读之前在读同类型或同主题的书时写下的读书笔记,可以让我们有准备地拿下新的“山头”。
养成重读读书笔记的习惯,一周两次或者三次都可以,为了让自己坚持下来,还可以设置固定的重读场景,比如晚饭后、睡觉前,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翻开读书笔记,沉浸到过去的读书体验中,体会新的感悟,为更好的输出做准备。
读书为了输出,三种输出方式为理解书籍助力
输出一——写书评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是向输出伸出的一只小触角,笔记中记下的评论,内容比较零散,在此基础上产出的原创文章能对这些零散的想法进行整理,让思维更清晰,也带动了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发现许多新东西。
以前读完一本书,把好词好句摘抄到本子上就万事大吉,不用多久,书和笔记本里的内容就全都丢到九霄云外了。但是自从我写下第一篇书评之后,我的读书方式变了,不再囫囵吞枣,而是用“寻读”法细细把书读上好几遍,记下书中关键内容,在写书评时翻开笔记本,重新梳理全书结构,理顺了思路,写文章就如鱼得水了。可以说,读书笔记是好文章的基础。
输出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我的一位老师认为读书是为了“不受骗”,书可以让我们擦亮眼睛,甄别现实生活中真真假假的问题。其实就是让书来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人们换工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怎样找到好工作?怎样跟HR谈薪酬?怎样做职业规划?相信有不少作家都写过这方面的书,谁的方法适合自己呢?我们不妨把这些疑问作为阅读主题,选择三本与主题有关的书,用升级版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记下每位作者的答案,看看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想法。
这个升级版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记录。
问题1:怎样找到好工作?
A书:作者观点+评论
B书:作者观点+评论
C书:作者观点+评论
问题2:怎样跟HR谈薪酬?
A书:作者观点+评论
B书:作者观点+评论
C书:作者观点+评论
……
这样做笔记就好像你在同时咨询三位专家,每位专家都积极给出了意见,而你在与他们对谈之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比到处求人指点更可靠,也更容易做出明智的选择。
输出三:新创意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的经典名言。
日本作家筑山节也说过类似的话,“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
松本清张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他在百科全书里偶然看到了有关“西乡扎”的内容,一下子得到了灵感,写出了处女作《西乡扎》,也叫《西乡钞》,这本书发表后先后入围《朝日周刊》“百万人的小说”和直木奖,也让松本清张这个名字变得家喻户晓。
浙江省有一个鲁家村,那地方是出了名的穷,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万多元。村党委书记朱仁斌牢牢记下了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的“家庭农场”这个新名词,之后他通过招商引资,在村里闲置的土地上建造了18个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的1.8万元跃升至2017年的333万元,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不足30万元跃升至如今的1.4亿元,彻底摆脱了贫穷。
读书笔记不仅可以为写文章提供创意,还能为实际工作提供解决方案。我们把所有感兴趣的信息和书的精华打包在一本笔记本里,需要时打开这座宝库,把素材灵活运用,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创意。 就像奥野宣之说的,“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