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通史(原书第4版)-互动出版网china-pub
基本信息
- 原书名:Art Across Time
- 作者: (美)劳里·施耐德·亚当斯(Laurie Schneider Adams)
- 译者: 梁舒涵 罗洁 陈瑶
- 丛书名: 明智达用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95960
- 上架时间:2018-8-17
- 出版日期:2018 年8月
- 开本:8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艺术 > 艺术史


编辑推荐
这部艺术史,显示了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纷繁的世界。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纷繁的世界。一版再版,一部长销近20年的艺术史!了解人类文明,理解人类的创造性,人人都该读点儿艺术史;感喟人类文明,享受艺术之美,一部跨越时空的艺术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景”的视角来阐释艺术的发展,内容从史前艺术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涉及雕塑、绘画、建筑、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同时,本书还拓展了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艺术的篇幅。本书结构完整,行文流畅生动,资料丰富翔实,收入了大量图片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背景资料。 本书适合一般读者和艺术爱好者阅读。
作译者
(美) 劳里·施耐德·亚当斯(Laurie Schneider Adams) 著:劳里·施耐德·亚当斯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博士,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伊学院艺术史教授,教授艺术史45年,在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精神分析、艺术方法论等。发表的文章涵盖艺术肖像法和心理学领域,著作丰富,主要作品包括《西方美术史》(A History of Western Art)、《西方艺术通史》(Art Across Time)、《艺术方法论》(The Methodologies of Art)、《艺术与精神分析》(Art and Psychoanalysi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Italian Renaissance Art)。此外,她还是一位私人执业的心理分析学家。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引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 1 艺术的冲动 2 为何艺术受到重视 4 物质价值 4 固有价值 4 宗教价值 4 民族主义价值 4 心理学价值 6 艺术与错觉 6 艺术家和上帝 7 艺术和鉴定 9 倒影和影子:关于艺术起源的传说 9 图像魔力 9 建筑 11 我们为什么收藏艺术品 12 考古学和艺术史 12 我们怎样欣赏艺术 13 艺术方法论 14 ↓展开全部内容
前言
我们自出生时起就被各种图像所包围,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理解这些图像的含义,然而矛盾的事实是,尽管儿童可以在他们学会读写之前就明白图画的含义,但是图像往往比文字要复杂很多,因此才有“一张图抵得上千言万语”之说。古往今来,人们通过绘画、雕塑、建筑和其他艺术媒介来表达生活的复杂性。 为什么我要写作这本书 所有艺术史书籍都试图帮助读者欣赏艺术的表现方式。尽管本书也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本书还实现了一些其他目的。当读者踏上这漫长的、极其有益的艺术历程时,这本书成为他们叩开艺术之门的敲门砖,尤其是对那些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艺术史的读者来说更为有益。这些工具包括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艺术大纲,将艺术历程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叙事结构,以及专门辅助读者思考他们所观看东西的艺术观念。 本书包括很多图片,但是并不是图像资料的罗列。我之所以有意这样做,是因为我相信这些图片对于读者了解重要的艺术作品并学会去鉴别它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艺术作品大规模、多视角的了解,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极为细致地观察重要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等。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容易理解的艺术史叙述方式。通过前几版读者的评价反馈,我对本版的叙述方式予以精炼。只有当叙述方式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和理解到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其社会语境,以及它和其他艺术作品的联系时,艺术史才会变得鲜活起来。我也试图将艺术史作为一种以学术知识为基础的动态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就是当今的欣赏者和他们过去经历之间的一个对话。 在我看来,理解艺术作品的语境是一个很有趣的特殊领域,如果艺术作品离开了它被创造的时间和地点,就会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意义。社会语境同样还包括功能、赞助、个体艺术家的性格与天分。视觉艺术的丰富性导致了对图像的不同解读。所以,贯穿全书的是有关方法论的讨论以及专栏“阐释方法”。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本书引言部分简述了艺术史解释的现代方法,其中包括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图像学、符号学、传记学等方法。 正如你在接下来的部分会发现的,我已经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以试图加强读者对艺术史的兴趣与理解。 主要特点 背景知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 本书的开篇首先提出和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史”这个问题,从而让读者们了解艺术史这一学科。我描述了人类创造艺术的动力,并提出“为什么全世界的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在创造艺术”这一问题。本书引言认为,艺术价值的评判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宗教的、心理学的以及美学上的价值。除了提出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我概述了艺术的形式因素,例如构图、画面平衡、线条形状、光线和色彩,以及讨论、书写艺术史所需要的基本术语。 大量的图片:更细致地观看 成功的艺术史写作的关键是其配图方案的质量。前几版的读者们一般都认为《西方艺术通史》这本书的配图具有顶尖的质量。本书中的图片以很大的尺寸进行编排,这就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并且所有的绘画都以彩色的形式展现。事实上,在第4版里有着比以前更多的彩色图片。为了达到最理想的印刷质量,所有的插图都采用四色印刷的方式呈现。 相较于前面几个版本而言,第4版提供了更多观看雕塑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三维真实感。建筑是从前面、侧面、后面来展示的;室内布置的平面图、立体比例图给予读者一种大小和空间感。这样的例子包括:阿特柔斯宝库的正面、甬道和内部(第4章);纽约库罗斯雕像(前面、侧面和后面的角度,第5章);位于孔克的圣福瓦教堂航拍图、内部空间平面图、西边入口的场景、西边入口处的门楣中心的细节、讲坛与教堂中殿拱顶的场景(第10章);马萨乔的布兰卡契礼拜堂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同时也展示了其一侧的墙面以及各幅壁画(第13章),还有圣彼得教堂的草图(第14章)。 另一个被读者称赞的插图上的特点是关联编排,用一些重复的图像来表现艺术主题的连贯性。例如将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和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同马奈的《奥林匹亚》中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见第21章)。 图表则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锥形镶嵌技术、希腊的失蜡、祭坛、平版印刷术、建筑的悬臂。很多图解的标题包括艺术家的逸事和传记信息,这么做的目的是想鼓励读者认同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摄影师和其他艺术家。本书中的地图不但可以描述地理环境,还能显示出国界线的变化。 世界之窗:制造联系 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世界之窗”部分主要介绍了非西方文明的艺术。它们强调了各种文化中的某些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和西方艺术有着主题性的联系或者对西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专栏也大多安排设置在与其相关的西方艺术章节,例如原始人的岩画被放在史前时期这一章(第1章),日本的木板印刷放在印象主义这一章(第22章)。其他的则按照年代顺序放到与其相关的西方艺术章节,如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美洲、远东的内容。 这些世界之窗专栏提供了一种世界艺术的广度感,并且提醒读者西方艺术史只是很多艺术史叙事模式中的一种。这些叙事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通过让读者远离他们熟悉的地域概念并呈现给他们一种不熟悉的思考艺术的方式,强调了视觉艺术的复杂性。就像欧洲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收集非洲和大洋洲的雕塑以寻求新的、非古典的形式来再现人物形象一样,那些第一次见到这样作品的人往往会拓宽他们观看和理解艺术的界限。 专栏:叙事方式的扩展 在本书的某些章节中,读者会发现有一些专栏概述了艺术史的背景信息。这些专栏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一边来解释各种各样的话题,例如媒介与技术,以及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伯克到弗洛伊德,从温克尔曼到柏林伯格的各种不同的艺术哲学,但并未打断文章的流畅性。其中也包括一些和艺术有关的重要文学作品,如《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埃达》《贝奥武夫》这样的史诗,以及浪漫主义、达达主义、当代诗歌的摘录。第22章有一个专栏,介绍的是博福德·德莱尼对巴尔扎克的引用,用这个例子说明了在更宽广的艺术史阐释范围内艺术的发展谱系。另一个专栏则表现了罗马大理石雕像的色彩象征。第4版各专栏标题的分类上有所创新,例如媒介与技术、近期发掘、社会与艺术、社会与建筑、理论与学说以及原始资料等。 ↓展开全部内容
序言
我感到欣喜的是,拙著《西方艺术通史》中文版,现鉴于艺术史论学生的需要,在中国出版了。教材是按年代顺序和主题编写的,因而读者既可以通过东西方平行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其共有的主题展开阅读。 引言提出并回答了我们为什么研究艺术史,为什么收藏艺术,以及如何谈论艺术等问题。有关方法论的部分则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研究方法。 依照年代顺序,本书一开始就从史前艺术谈起,接着关注的是那些形成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写作的发展,并且探索了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例如,生命在死后继续延续的欲望就体现在与秦始皇合葬的兵马俑以及伊特鲁里亚人的殉葬习俗和建筑上。 其他类似的主题还包括似乎自东向西传播的传教精神,进献神的神殿的营建,以及描绘诸如基督和佛祖这样的宗教领袖的绘画与雕塑。跨文化发展也反映在东方(如犍陀罗)和西方艺术(如远东的母题)上。 西方中世纪早期与中美洲(Mesoamerica)艺术相平行,而哥特艺术则与6~13世纪的佛教相平行,包括天堂教派、佛寺、佛塔,以及在小吴哥窟和大吴哥城里佛教和印度教的综合等。本书对诸如透视法这样的技巧也做了比较,尤其是西方的线性和空气透视与远东做法(对空气透视的偏爱以及波斯细密画中采用的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透视等)的比较。跨文化的影响也出现在西方巴洛克艺术和印度的莫卧儿艺术上。最后,日本江户时代的版画和非洲雕塑对西方艺术有过明显的影响,它们在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早期开始吸引前卫的艺术家。从风格、技巧以及金融市场等角度看,全球化开始成为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早期东西方艺术中一种突出的特征。 我希望中国读者会感受到本书的意义并获益于其跨学科的特点。 劳里·施耐德·亚当斯
媒体评论
丁宁北京大学教授 作者是资深的艺术史教授,同时也是专业的心理分析学者,学养广博,眼光深邃,徐徐展开的文本细致尤加,鞭辟入里。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以艺术史家的宏观视角和心理学家的精辟分析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去领略人类艺术的精华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