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物语:对话“桃花源”里的柴烧艺术家孙先军
身处高速运转的时代,“慢下来”是从容的气度,更是坚守初心、不畏枯燥的匠心。四维看展团队游走城市之间,于市井中寻访民间匠人们,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传承、热爱、纯粹的故事。
珠海的三灶镇,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虽远离市区,但小镇却并不落后。不仅有着机场、大学,更有着日夜不停建造各式楼盘的金湾航空城。钢铁森林中的小镇,与繁华都市别无二致。
就在不断崛起的商业住宅区不远处,却有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铁门、竹扉、绿藤缠绕的木架、在空气间漂浮的灰烬、满地的木材,掩藏着一个名叫播云轩的工作室。
快节奏和喧嚣被铁门挡住,时间仿佛被割裂开来,陶艺家孙先军老师就在这里,十年如一日坚持烧制他的柴烧器物。


// 人与器的对话 //
初识孙老师,就可以从他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到北方汉子的爽朗与热情——说起他心爱的柴烧,一边不停地用自己亲手烧制的柴烧壶为来客泡茶,一边侃侃而谈。
孙老师于1971年出生在哈尔滨,大学毕业后即沉浸于艺术中,从木雕到石漆,再到国画,他都曾深入钻研过。爱上陶艺后,就一头扎进柴烧里无法自拔。曾获黑龙江省最佳艺人称号的孙老师,甚至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誉地位,从祖国最北端跑到几乎最南的珠海。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即是用薪柴为燃料烧制陶器。要经过:揉泥、拉坯、修坯、排窑、烧窑多道工序才能烧制成功。
柴烧的难度极高,对柴、土、火、窑的要求也极其严苛。作为燃料的木材需在干燥环境下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以利燃烧。陶土需要自行调配,为的就是配合不同的窑和木材烧制出最完美的作品。柴烧窑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
第一天烧窑需要让窑保持低温烘烤土坯。第二天需要让窑烧到约650-850摄氏度,期间需要不断往里投柴,以保证窑的温度和气压适中。如果一不留神,气压下降就会很有可能会倒窑。第三天正是土坯还原的阶段,需要保持8至10小时的持续升温。第四天就要24小时高温猛灌,火甚至会窜出窑口,整个窑达到约1250—1280摄氏度的高温。最后一天封窑时,更需要冒着烈火窜出的危险往窑里投炭。
中国匠人自古以来都在竭尽所能追求极致的精美釉色,而柴烧陶却是反其道行之,追求的是陶器的灰釉火痕,讲究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

烧制柴烧陶器时,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陶器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使得柴烧陶器自然而无粉饰之气,生而拥有粗犷自然的质感。柴烧,是烈焰泥土的随兴馈赠,每一件柴烧陶器都独一无二。
为了能烧制出更好的陶器,每一个环节孙老师都严格的把控——不仅自己亲手搭建了两座柴烧窑,连木材都是自己从各地淘回来的宝贝,所采用的陶土更是采用景德镇陶土、佛山产陶土和珠海产陶土按比例混合而成。



一丝不苟地准备、不眠不休耗费精力地烧制,换来的却不一定是美满结局。由于柴烧窑难以控制温度、火力,很有可能出现蓄温不良,落灰和火痕留不住等等遗憾,柴烧成功率并不高。每一次开窑,都是一次赌博——连匠人都不知道窑里的陶器是否能烧制成功。甚至拿出每一件陶器都是对心跳的考验,这件陶器的火痕肌理好不好?是不是窑宝?谁都无法在拿出窑里所有陶器前得知。
孙老师说,不仅木柴品种、陶土品类、温度时间会影响成品质量,甚至于在烧窑时当天的天气、匠人的心境、烧窑时的气氛都会影响每一件作品所显现的状态。
“柴烧不仅仅是简单的制造一件物品,而是制陶者和它之间的对话。采用电窑不是不好,但制造出来的东西你却不了解它、不懂它,我认为这里面没有对话,相互之间没有感情,那就算不上是一件好作品。”孙老师如是说。

// 遗憾之美 //
谈到好作品,孙老师忍不住一再提及一把壶。这把壶,也是他的得意作品中最有故事的。
壶的造型古朴而别致,壶身圆润,色泽朴拙敦厚,有着深沉内敛的古雅质感。特别的是,壶的提梁把手悬空向上呈半月状,并不是常见的器型。

原以为是孙老师独创的壶型,但老师说这把壶一开始不过是一把普通的提梁壶。在烧制时,因为窑不幸倒塌,这把壶的提梁把手也被压断,其他的陶胚更是全军覆没。心疼不已的孙老师不舍得丢掉这个幸运儿,于是把它继续烧制后留在工作室自用。
虽然这把壶提梁把手断了,却依然便于使用,甚至因为造型独特还颇受孙老师朋友的赞赏,孙老师也对它喜爱有加。
偶然一次翻看茶道书籍,孙老师惊喜的发现,书上一个日本茶道名器居然跟这把壶的造型非常相似,甚至连提壶把手的断痕也非常近似!他忍不住猜想,是不是这位茶师当初做这把壶的时候,也跟他一样不幸弄断了把手呢?就是由于这件事,孙老师深深地感悟到遗憾之美。
柴烧本来就是人与火间的博弈,匠人用土与木与火对赌,换一次涅槃的机会。几乎是完全不可控的过程、不可预知的结局,那么为什么不让一切都来得更顺其自然一点呢?
人生总是有大大小小的遗憾,拼尽全力追求也未必能得到一个心满意足的结果。那为什么不学着去接受遗憾呢?有时候,遗憾也可以美得很精彩。
// 匠心与传承 //
孙老师的话处处透漏着禅意。
在他的心里,作品是会说话的。“做陶的过程,重复再重复,从来没有捷径。如果有一个工序需要重复做十次,而你只做两次,那么一看成品大家都能看出来,大家都知道,这就是陶器说的话。”


时代飞速发展,依然选择在慢时光里坚守的匠人已经不多了,但孙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让他慢慢的领悟到禅,接触到佛学。佛学中有一句话叫“禅茶一味”,指的是禅和喝茶相通,都需要坚守自身,都需要追求内心的平静。
孙老师说,做柴烧也一样。需要沉心静气,千百次反复打磨才能做出一件好的陶器,需要周而复始的操练,几十年潜心专注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手艺。需要在一次次专注中磨练心性才能成为一个匠人。在快捷功利的社会里坚守技艺和匠心,追求内心的平静才能戒骄戒躁,才不会忘掉自己坚持的是什么,热爱的是什么。
虽然一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坚持做柴烧,但孙老师也很喜欢和家人到外面走走,看看外面的风景,参加一些展览和艺术协会,与同好分享作品和心得。近年来,孙老师更是一直怀着要开班授徒的想法,积极地与身边的朋友同行讨论。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柴烧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柴烧的美。
优秀的匠人总是一边打磨作品,一边修炼人生。
时光往复,只有用痴心、热血、专注与恒心,才能将匠心融入器物,受到时光的馈赠成就不朽的作品。

我们倾力打造一座永不落幕的美术馆,只为了邀请你踏上一场数字艺术之旅。

-
平白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15 09: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