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书没过多久就忘了,有没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只是单纯的看,什么都不做,很快就忘记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人的记忆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被认为是处于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阶段。
而之所以刚学过的东西会立即忘记,是因为在初次学习时,工作的是短时记忆,它的特点是处理信息的容量大,但是保存时间极短。因为短时记忆需要及时清空内存,以便容纳新的记忆。
短时记忆必须要通过复述或者建立思维组块,对新内容进行强化,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记忆中,才可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保存。
在读一本书时,具体可以这样做:
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
开始阅读之前,不妨问问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为了充实自己?或者是对某个领域有兴趣,想了解一些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可以帮你增强读书的动机,并对其中的内容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单纯的知道,这是一本好书,那就可以尝试着通过翻看目录、前言等,找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阅读。

这里推荐 莫提默·J. 艾德勒 和 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帮你明确自己的读书层次,确定自己的读书目标,书中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能读懂字面的意思
检视阅读,快速浏览一本书,了解大致内容
分析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读,了解整本书的重点、逻辑结构等
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读很多本书,其实就是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下有目的的吸收学习。
你会发现,到了主题阅读的时候,几乎不存在无目的的读书了,换言之,读书需要在一定的规划下,有目的的围绕着特定的主题目标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书读成自己的。用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来解释的话,就是,你读的书是有规划的,和你之前的知识结构连接成了组块,从而不断的从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
读书的过程中,要尝试记笔记
读书方法需要持续的练习,但做笔记,却绝对是一个立竿见影提升阅读效果的使用技巧。


这里介绍两本书: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和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两本没有《如何阅读一本书》经典,但好在浅显易懂,介绍的方法也是具体可操作的。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读书的时候,要把书中的内容:引发思考的、不理解的、觉得很精彩的内容,用各种方式记下来。研究证明,多感官一起操作更有利于让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
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是,直接在书中进行标记,写想法,折角(方便重读),或者贴便利贴。这里强烈建议阅读纸质书,并且不要不舍得在书上画。喜欢电子书的小伙伴就更好办了,无论是kindle还是微信读书等阅读软件,都提供了笔记的功能,而且可以直接导出电子版。
读完要总结,通过复述让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这里的读完是指每次读完,可以是一章,也可以是一部分,或者读完整本书。但需要注意的是总结复述进行的的越及时,记忆的越牢固。
总结的方式有很多,专业性逻辑性较强的书,适合用脑图整理逻辑框架,这个框架大部分时候就是它的理论体系,很有整理的价值;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搭建思维组块,有利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向长时记忆转化
尝试着给别人讲书中的内容,或者和小伙伴共读然后读书交流, 也是总结的好办法,或者说,读书的时候,就可以带着要给别人讲的目的,用输出倒逼输入。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
一本好书,经过笔记、总结等,沉淀下来都是书中的精华和你的思考成果,千万不要浪费。一定要定期反复翻翻看看。
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然后提前做好重读的计划,比如每周都翻看上周读完的书。也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专门的“重读时间”,比如睡觉前的半小时,重读当天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