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
在领导允许的前提下,今天申请了一天公务外出。实际操作是早晨八点起床,磨磨蹭蹭九点出门,在隧道莫名其妙堵车的情况下近十点到达目的地先和一个朋友聊了半小时,然后去找另一个朋友拿了个东西——严格来说只有这一步是和工作相关的,接着和后面这位一起跑到外面吃了个饭——不严格来说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毕竟算是别人卖人情给我东西,我也没有啥急事,吃顿饭属于正常范围。本来想着吃饭聊天折腾到一两点都属于正常情况,那样我再花近两个小时赶到公司,基本可以直接下班了;没料到朋友还要回家带娃,我们速战速决,我一点就到家了。当然我也压根没考虑过去公司,因为一点出发意味着我两点半以后才能到公司,坐下打一个多小时酱油,四点半我还是要下班,再花一个半小时回家。我领导之所以通情达理地允许我放一天羊,一方面是他知道公司没有急事等着我,另一方面如果我不去拿这个东西,他花钱买的话,成本至少是我一天工资加这顿午饭前的两倍有余,公司并没有吃亏。
为什么很多在大城市的人会觉得累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正是我今天不来回跑的原因:通勤过于耗时耗力。
这个词我也是工作以后才接触到的。之前读研的时候,宿舍到实验室步行时间在15到20分钟之间。这已经超过了我在老家的所有上学时间,但在上海,比这个更短的通勤时间可以说几乎没有。半小时之内,无论公交地铁都可以说是非常理想了,如果比这个距离更短,走到站点、进出站(特指地铁……)加等车的时间会超过乘坐时间,视具体情况,电瓶车、自行车或者步行会成为首选。想要比一刻钟更快,就只能住在单位附近不超过一个红绿灯的距离内,这太难了。
单程一小时的通勤大家也完全可以接受,甚至会觉得挺快的,毕竟一个半小时也是正常,单程两小时还要经历两次以上换乘的人都大有人在。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虽然我上班的时间也都在45到90分钟的区间内,但我都是逆着通勤大军行动,八成能坐上座位,而多数人即便有班车坐,也还是要挤地铁去坐班车的。
我在实验室的工作日,除了每月不超过两次晚上会去外面吃饭逛街,基本都是八点半前到,九点半后走,这十三个小时之间,吃三顿饭和午休加起来差不多两个小时,有时也会刷刷微博看看小说啥的,平均一天有十个小时在做实验或者看文献。但因为我的通勤时间撑死了也就四十分钟,我在寝室还是有近十个小时可以睡觉休息的。而现在,尽管我每天上含午饭时间的八小时班,但路上需要三个小时,还得自己解决早晚两顿饭,实际上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没比在实验室时多,加上年纪大了,还是会觉得累。这还是不加班的情况。
那利用通勤的时间呢?不是不可以,但很难。拥挤的线路就不说了,在这种条件下能保持心境平和就已经很不容易;不拥挤的线路,如果像我现在这样平均15分钟要换乘一次,那也很难,除了刷社交媒体,只适合背单词刷选择题看小说这样不需要太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事,起码对于我来说是这样。
我以前连坐14站地铁的时候倒是可以舒舒服服睡一觉,所以当时如果没加班,我晚上到家再学习两小时毫无压力;但在地铁上做很复杂的事,真的太难了,就算保证每天都是能坐上座位,周围的干扰项也实在太多了。我的确见过看课本或者专业书的人,非常少,感觉大部分人的心理素质都达不到能学进去的程度,即便看,也是自我安慰的成分居多。
有班车的人相对幸福一些,但看看每天地铁挤成那样,能几乎全程享受班车的人估计也是少数。
至于大家为什么要住得离工作地点那么远,具体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我本人当时是考虑到不知道将来会在哪里工作,所以买了交通方便的房子,就是去上海外环内任何地方甚至很多外环外的地方都能控制在两小时之内,而且几乎都是逆高峰通勤,对市内的外勤也完全不排斥,因为无论是拜访客户还是办其他公务,我路上花的时间都很少超过去办公室坐班。但非常尴尬地是,30分钟的路程内并没有什么适合我的工作。
其他人通勤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要么买了房不方便搬到公司附近,要么成了家考虑到其他人的通勤,要么想压低居住成本住得偏远。单身在市中心租个房子花2小时到郊区上班的人……我还真没听说过。
好在我在南京读本科的时候,两个校区之间坐公交差不多就要一个小时,穿到城市的对角去找小伙伴玩儿用两个小时也正常,早就接受了这种“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毕竟,在我家这样的十八线小地方,即便城区比我高中时扩大了很多,从一头到另一头,两个小时也绰绰有余——步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