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路上,我遇到了令人折服的老师
走上新媒体写作这条路,已经三个月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受到的最大冲击,不是写稿的失败,而是越来越感觉强烈的,对市场前景的迷茫。
在我写稿的拆书平台,我经历过两次报书单失败,第三次,我报了九本书,终于通过了一本。书单不能通过的原因,是那些书都被别人写过了。这让我觉得,写书市场,对我们这些新手小白,真是非常不利。
然而更严重的在后面,这本书的拆书稿,在基本可以定稿时,突然被通知不能采用,因为平台需要调整,时间紧迫,无论是报书单,还是上报书稿,都暂时关闭。那个时候,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其实,平台的这个举措是可以理解的,它已经伫备了几千篇拆书稿,发布频率却是一周一篇,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这个变化奇快的互联网时代,当然是非常必要的。
我的经历,可能是写作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市场已日趋饱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也许或迟或早,都会遇到这样的坎。大师们断言,这是风口,也是机遇,市场永远不会淘汰优质的内容。这又给了小白们希望,对文字怀着真爱的我们,惟一能做的,只有尽快成长起来,才有可能在与风浪搏弈后,登上更高的地方。
从我这几个月的经历来看,要想快速的成长,个人努力当然很重要,但如果能有高手在旁边指点一二,那就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我上面那篇稿件,编辑的修改意见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只经过了一次修改就基本定稿了。而在我写作的另一个领域,讲书稿这块,我也遇到了一位叫前折口的好老师,他是一个讲书稿高手,他的情怀,他的理念,他的技巧,影响了我,也影响了很大一批人。

一、前折口老师的舍得与直接
最初认识他,是在朝闻道写作社群,他的“陪你赚到千元稿费”饭团,给了我们七天免费期,于是我充分利用时间,跑进去参观了一下。这一看,让我很惊讶,他的饭团是八月开的,我进去时是十月上旬,两个月时间,差不多更新了近百条信息,有对学员问题的详细解答,有学员的写作经验分享,还有他的讲书稿课程,别人的讲书课,是一篇文章就讲完了,他的是分成很多个点,比如破题、导入、精髓、主论点、分论点等等,一个点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同时附有样稿分析,在这些课程稿当中,还时不时有他的读书笔记分享。我本来以为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结果看了整整两天。
看完后,我对他有了第一个认识:这人太舍得了,别人总要捂掉一点什么,他倒好,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股脑的分享出来了,全是干货,没有一句废话。
为了方便团友联系,他还建了两个群,一个叫“你把你稿子给我交了”,买没买饭团都可以进,目前这群已经分为两个了,因为其中一个已满五百人;一个叫“陪你赚到千元稿费”,饭团有效期半年以上的可以进入,在陪群,他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写作书籍的共读,十一月份我们已经读了《金字塔原理》。对“陪群”学员,他还送了一个小福利,就是组织十人改稿小群进行稿件点评,必须有样稿才能加入,名叫“我把你稿子给你改了”,这个小群的详情后面会细说。
这些群名字,让我对他有了第二点认识:这人简单直接,毫不遮掩。其实本来也无需遮掩,来到这里的人就是为了写作变现,而不是为了自嗨。这份直率气,真对我的胃口。
基于以上两点,我毫不犹豫买了他一年的饭团课程。

二、前折口老师的讲书情怀
他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要写“作品”,而不仅仅是“作业”。我听到很多人强调过交作业,但从来没听人说交作品,这刷新了我的认知,事实上,他给这句简单的话赋予了很深的含义,既是指作者要保持初心,保持看到一本好书时的感动,也是指一种对写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文字舍得挑刺、打磨的精神。要让每一个读到你文字的人,感到你的用心,你传递的价值,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对自己负责。
后来我有幸参加了第二期改稿群,第一次点评课,他开场两句话,就深深打动了我。第一句是:不要有精英主义,可以有精英情怀。确实,有的作者在过稿多了以后,肯定会有些精英主义,这是要克服的,你要朝着精英的标准努力,但永远不要把自己看作精英。第二句话是,不要有固定型思维,要有成长型思维。处在成长思维中的人,不会把眼光盯着眼前的一次失败,而会看向未来。对我这样的小白而言,其实第二句话更能鼓舞我,可以想象,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经历失败是必然的,而那时候,我肯定也会想起他说的话。
他还有一句话,我也记得很清楚,他说,写讲书稿,一定要把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传达给听众,让听众获得认知,而不是听你的唠叨和废话,所以,不管自己认为多么好的内容,如果对听众没有帮助,那部分就坚决不要在讲书稿中提及。这真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一直认为,写书稿就是为了稿费,为了自己,而从来没有想过,首先是为了听众服务。而且,我们以为书中的内容概括得越全面越好,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概括得全还不如提练最有用处的。
受他这些观念的影响,我在看书和写作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怎样把最有价值的东西,输出给别人。

三、前折口老师的“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当然在改稿群里。改稿群目前开了两期了,每期十名左右作者参加,每名作者都有一次被点评机会,总的时间是21天,到期解散。每周点评三到四篇稿子,学员要完成两次打卡,一次是对这几篇稿子进行互评,一次是对本周点评课的总结。而他自己会在周三或周四,对那周的稿子集中进行点评,有时候,他也会抽一两名学员,让他们试着点评,他再补充。
每一个在改群待过的人,都会感觉收获满满。比如,我们在互评时,如果稿子的一句话精髓不贴切,大多数人会说感觉不太好,感觉不精练,但他会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那是“万金油”理论,任何书都适用。
又比如,在提练主论点时,大家一般会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套路,但他强调,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写法,不要让模板限制了思路,一切要看书的内容而定,所以这个套路可以灵活运用。如果书中核心内容就是是什么和怎么办,就没必要非要写出为什么,如果书中主要讲的是怎么办,就可以把这一点分两到三部分来写,还有些实用类书籍,在导入部分就可以讲清楚是什么,甚至有些书根本不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叙述的,我们就得找出它真正的逻辑等等。
下面是他点评主论点的一个实例,这篇稿子经过他的点评,作者作了一次修改就过稿了。
讲书名是《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原先的报幕正是按基本套路来的:
一、什么是指数基金?
二、为什么普通投资者适合选择指数基金?
三、普通投资者如何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获得收益?
他点评时说,这本书的重点是方法论,如果把作者比作医生,想把“指数基金”这颗药给听众。那就没必要花太多时间讲药的好处。只要告诉病人,药具体怎么吃就行。所以第一、二点可以合并,篇幅只需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就可以,重点要介绍第三点。他给出的修改建议是:
第一,指数基金是什么,为什么建议你投指数基金。
第二,指数基金品种有哪些?怎么挑选指数基金进行定投?
第三,在定投中,怎么买卖指数基金?
象上述这样,他会点出很多我们看不出的问题,然后告诉我们具体解决的办法,他的点评,让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点评期间,很多同学改稿以后再投,马上就通过样稿了。
至于我自己写的《微习惯》,互评的小伙伴和我一样,都觉得读起来不顺畅,但说不清具体问题在哪里。他对每个部分作了详细的分析,加上另一个同学分享了写作思路以后,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意识到微习惯中“微”字的重要,正因为行动步聚的微小,才使得习惯养成更轻松。明白了这一点,我用了两天时间,几乎将稿子重写了一次。不过我的稿子投稿还不到一周,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还没有收到反馈结果。

虽然我作为新手,一扑进写作的海洋,就遇上了风口浪尖,但我始终觉得我很幸运,我碰上的老师,都是我生命中的良人。除了前折口老师,还有我的引路人渭水徐公。我的写作,就是从9月4日那天,加入他的朝闻道写作社群开始的。九月底我写了第一篇书评,国庆期间修改后,作为作业粘贴在星球,他给了我赞许,同时建议我修改一处小地方后,推荐我进了有书智库成长营,给了我更好的锻炼机会。大约是第一次就得到认可的缘故,目前来看,书评是我写得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而成长营的导师们,对我这个新手也从不敷衍,在他们的指点下,我过了两篇任务稿。
我想,只要还有写作的机会,在这条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
-
重门暗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3 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