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老是强调孝顺,而不谈慈爱
《论语》(学而篇第二句)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是有子说的,有子是孔子的学生(朱熹说有子名若,以孝弟闻名)。
儒者的青少年时期,最要紧的内功就是培育仁的品质,内功当然是基础啊,而内功之中要从哪里开始,哪里入手呢?
孔子的教育就是从孝弟开始。
培养仁的品质就要先从孝弟开始,为什么从孝弟开始?这很符合逻辑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他妈生的啊,所以人生下来就有父母,所以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面对的就是和自己父亲母亲的关系。其次父母还生了别的孩子,所以除了父母,还要面对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父母,我们要孝,对兄姐,我们要弟,弟就是恭敬的意思。孔子把这两种情感合起来说,孝弟。这种情感中包含着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亲密、依赖,这是毫无疑问,我们肯定会对自己的父母,对同胞有亲情;另一个层次是敬畏,如果只是亲密依赖,没有敬畏,那就不太健康,同样,如果对于父母只是敬畏,但并不亲密,这也非常不健康。
所以说,孝弟中包含着又要亲密又要敬畏两种层次的情感。
关于孝弟,现代以来,批评的声音远多于赞美。例如鲁迅就说过,中国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畸形的,子女只是父母的财产,父母是占有子女,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这和当时西方人的观念不同,西方人强调个体性,子女之于父母不是父母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属物,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巴金的《家》也痛斥中国的家庭是吃人的,不是培育人的。还有更变态的,张爱玲的《金锁记》里把子女毁灭掉的曹七巧。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五四以来,中国的文化精英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比较偏激,尺度非常大,有时候他们自己都知道,他们的批评其实是过头的,但他们有意这样做,为什么呢,胡适说过,中国人脑子里受到的旧道德的束缚太紧了,受到的毒害太深了,所以批判旧道德一定要凶猛,激进,一定要矫枉过正,否则不足以改变中国人的保守、愚昧。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孝弟的批评最重要的是,孝弟这种道德好像只是单方向的,也就是说儿子要讲孝道,但孔子却没怎么提老子要对儿子怎么样?我想后来的道学家们好像也抓住了这个漏洞,大谈孝道,搞出来各种耸人听闻的孝子,所谓的二十四孝等等。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非常辩证的哲人,他批评过犹不及,所以过分的孝弟,他一定是反对的,孔子就批评过曾参的愚孝,孔子最痛恨那种虚伪、伪善,所以像郭巨这种孝子,肯定是他深恶痛疾的。那么孔子为什么在论语里,总是大谈孝道,却不谈父亲怎么爱子女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儒家总是单方面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而不谈父母对子女的呢?所谓父慈子孝,如果父不慈,子为什么还要孝。
孔子之所以不怎么谈慈爱,是因为在他看来,父母爱子女是本能,这种爱即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即便是禽兽也会自发地产生,但子女对父母的爱,却需要在亲子关系中持续地培养,否则就可能不会产生。人类的子代对亲代的爱,或者说孝却包含着更为生动的双向关系,那就是父慈子孝,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事实上,绝大部分动物,子一代成熟后就和父母分开,形同陌路。唯独人类,成熟以后,仍然和亲代保持密切的关系,这是孔子所看到的,人类的特殊性,也很可能激发了他的一种观点,就是把孝作为人类道德最初的果实,孔子或许是从发生学上来看这个问题,他把孝作为人类道德的起源。
君子之路,就要从一个孝顺的孩子开始。孝的最大社会价值,在孔子看来,是不会犯上作乱。不触犯父亲兄弟,家就不会乱;不触犯上级、君主,国家就不会乱。
那么孝很容易和驯服联系在一起,好像培养孝子,就是培养一个驯服不反抗的人,那这样的人,显然在我们看来,没什么积极的价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孔子说这话的前提是,这个家庭,这个国家的秩序是良好的,在一个家庭、社会基本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个体首先要做的是学习规则,理解规则,弄清楚家庭和社会运作的机制,而不是蒙昧地反抗、抵制、破坏,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熊孩子和激进分子所做的那样。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反抗,都是要首先了解你所反抗的东西。我们肯定是在学习、接受的过程之中才能学会真正的质疑和反抗。这就是孔子特别提出,孝首先意味着遵从、服从。
那么孝有没有反抗或质疑这个维度呢,也就是说孝子看到了爸爸做混账的事情,要不要制止?后面会讲到,孝绝不是百依百顺,更不是助纣为虐。顺从和孝顺并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是仁。
一个官员贪污了希望工程的捐款,或者救灾抢险的钱,他儿子如果劝说无效,要不要举报?举报了自己的父亲,算不算尽孝?如果顺从就是孝,那这显然不是孔子所赞同的,一定有别的东西,可以作为用来判别一种行为是否是孝弟,那这种东西是什么?是仁。
仁是一种最高的原则来判定,我们尽孝的尺度和边界,逾越了仁的边界,尽孝就可能是愚孝。
同样仁也可以用来判定尽忠的边界,超过了仁的边界,就可能是愚忠。
仁的内涵甚至还可以超出人类群体,例如我们如今已经有能力去关心某些动物、植物的福祉,某些自然环境的未来,甚至有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开始担心我们人类的中心主义和贪婪,会威胁到宇宙中其他的生灵,譬如《阿凡达》。这就是当今,内涵被扩充了的仁。
但一切的一切,我们不论达到多高的道德境界,发端却都是从和母亲、父亲的关系开始的,也就是从孝开始的,这是一切道德进步的开端,所谓仁之本。
-
子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1 16: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