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话
或许我不应该说我能理解吧,这是多么狂妄的发言。
能被人理解,是一件非常令人惬意的事,因为这太难、太难。
但是,许多既视感是真的。
社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氛围”构筑而成的,作为一个新人想要闯入这个早已存在的“氛围”,那便注定要以“该做的事”去适应这个“氛围”。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对这样的“氛围”契合。
有能混得风生水起的,便有处处碰壁的。
格格不入,才是常态。
自我成长至此,便一直如此。去了解各种状况,然后适应各种“氛围”。并且表现得非常得心应手。
但是我真的能适应吗?
显然不能。实习期间便是,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也并没能完全融入其中。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我该做什么?我请教问题的时候该怎么说才好?我吃饭的时候该如何?
光我一个人吃饭的话是不是显得我太过不合群太过孤单了?
我是不是应该凑过去跟他们一起吃?一起吃又该说些什么?
无数的问题涌现出来。
然而实际上我自己所希望的是什么呢?
或许只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吃着饭玩着手机就可以了。有人主动来搭话那就聊两句,不会庆幸也不会拒绝。仅此而已。
本来想闯入“社会”这个氛围当中,便总得抛弃许多东西,因为这当中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似乎进入这里面则要接受许多不愿意的事,却又无能为力。
而显然很多人都不愿意被那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着。
这也是我会对那些无论如何也能保持自我的人高看一眼的原因。
也是我会喜欢她的原因吧,真实而自我。
因为我便做不到所谓的保持自我。
就像听到“这可真像是你的性格”这句话时我会不禁思考,我的性格?我的性格到底是怎样的呢?
说到底,“自我”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不明白。
面对不同的人,则用不同的方式。然后变成了千面人。
但是有一点或许我可以知道,就是我所有的这一切,包括我的迷茫、我的虚伪、我的迎合等等,构成了完整的我。
窥探自己的内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我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也不是一个消极的人,我是个不断变化没有固定意识的人。
但再悲观,我内心也会渴望着能有一束光照耀过来,所以我在悲观中却也渴望着乐观。消极中也带着积极。
能真正看到我真实一面的人,我只能说真的不多。我不容易透露自己的想法,也常以吊儿郎当的随意的姿态去面对很多人。所以当我毕业醉酒时那种失态,大家都吃了一惊吧?
失态,失的是常态。也就是说,常态的我并非真的我?那真的我呢?
只是当写到这的时候,这一切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我,都还是我。
即使被世界磨去了自己原有的姿态,但是那个我,还没有完全褪去,那便足矣。
说到底,该考虑的不是什么适应不了,而是该如何能使自己过得更舒服。
这年头匆匆忙忙,许多人都活得浑浑噩噩,但是这时候能保持自我个性的人,不就显得特别厉害了麽。
没有谁是为了让全人类都喜欢而活着的,只要对某个人来说我是必要的, 那不就可以活下去了麽。
就这么简单而已。
我们都抗拒着青春的腐朽,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但是啊,或许真的,是我自己将这个世界看得太糟糕了。
我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一份心安理得罢了。
只是为了达到心安,我可能需要金钱、爱情、友情、理解。
但那说到底只是附属品而已。
人本来就喜欢纵容自己。因为比起寻找努力的理由,找出不努力的理由更轻松。
讨厌自己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我也经常抱着“也就这样了吧”的想过在过日子罢了。
积极地去生活,有时候也会非常累。所以消极一阵也没什么不好的。
我想过、也试过放逐自己,不再理会那么多。
只是我做不到。到头来我还是在有意无意地认真地对待一切。
不管是出于习惯还是本心,我还是认真着。
因此我选择了认真地活着,或许会变得不像自己,但是这一切,我就是我。
她终会明白的,也终会被拯救的。
可能能最终拯救她的人不会是我,可能我竭尽全力也并不能帮到她什么。但是无论是什么,以后都有的是机会。我觉得她什么事都能够游刃有余的,什么事都可以做到的。
不是什么过大的期待,也不是什么把她想得太过美好。
因为即使是那种状态下的我,依然能被拯救。依然能够变成如今的可以去祝福她了。
可以有机会去实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即使最终可能会迎来终结,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
没人理解也罢,我自己能理解就可以了,我自己不理解也罢,只要我还想要理解,那便可以了。
就像这篇日记,我并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
也可能早已离题千万里。
但是,我写了。
它存在着。它便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