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哪位导演的全部作品?
查看话题 >黑泽明:书读左氏春秋传,剑使青龙偃月刀

文|三千岁
书读左氏春秋传,剑使青龙偃月刀。
据说这是黑泽明家里的书房对联,很奇怪,对仗还不是特别工整。是否如此,暂不做考量。可以看出黑泽明骨子里还是东方哲学主导,文武双全的人生追求。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
日本能够背上“国师”称号的非黑泽明莫属了,只是晚间将北野武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让很多人没有料到。
黑泽明是千岁唯一看完了所有作品的日本导演,可以说也是因黑泽明彻底爱上了电影。

黑泽明幼年体弱多病,父亲黑泽勇原是陆军学校的军官,让黑泽明习武来强身健体。这是初衷,习武也让黑泽明对日本武士以及武士道精神有种独特的关照与思考,他有近三成的电影都是武士电影。
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导演,命运可谓多舛。经历过关东大地震、两颗原子弹投放日本、也曾用刀片在全身割下27处伤口企图自杀。他将自己比作丑陋的蛤蟆,很谦逊的态度。大家可以看看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

1943年黑泽明的电影处女作《姿三四郎》搬上银幕,讲述了一心想在武学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三四郎要拜门马派为师,路遇门马派与矢野派的较量,矢野打败了门马派,随后改拜矢野为师,走上了武学道路。
香港导演杜琪峰指导的《黑道龙虎榜》就是对这部电影的改编。

黑泽明的电影主题一向强调武士道精神、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牺牲的重要,细节的考究和横向运镜则是他的独创风格。该片完全有别于日本旧式的武打片,为日本电影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也给日本电影带来了一种新鲜感。
蒙太奇的手法在搏斗期间也运用的出神入化。三四郎受邀比武,将对方摔死的那段:黑泽明没有直接拍出被摔的场景,而是将镜头对准看客,通过看客的视线慢慢的移向武士倒地的地方。观众的胃口被吊足了,紧接着又是一扇窗掉下来,而后一片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1944年电影《最美》是典型的政治题材电影。黑泽明在日本太平洋战争末期表达了自己政治立场的电影,故事很简单,艺术价值一般。

研究日本战时文化,这一部是绝佳的素材。日军信念动摇、意志不坚不是本电影成立的先决条件。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在艺术把脉上不会出现如此含糊不清的东西。
黑泽明是将赞美之词给予了那些为国家辛勤劳动的妇女们,是远离了硝烟与战火最原始的淳朴。刀子能杀人,但是把罪过推给刀具厂的工人是不客观的。
妇女们在生产量指标上下足了功夫,业余生活的几场排球戏是缓解,也是小火慢炖出细工的佐证,是关于青春的赞歌。
1945年拍摄了《姿三四郎续集》,电影上映在日本二战战败投降的前几个月,如此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电影延续着《姿三四郎》的武学正脉,不能不说是一股清流。

电影《姿三四郎续集》剧照
人的思想教育往往没有身体方面受到的压迫来的深刻或者牢靠。三四郎敢于打破常规束缚,教化别人自然无可厚非。这就回到了为了糊口将武学变成表演的问题上来了,心中的那份坚守能否抵御得了肌体的物理反应。
辩证的普遍意义在于有道无术。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可求。
1946年电影《创造明天的人们》是由黑泽明和他师父山本嘉次郎合拍,高峰袖子主演的一部作品。由于违背创作初衷,黑泽明不愿署名,也不曾承认这是自己导演的作品。
同年《我对青春无悔》上映了。黑泽明在二战后的第一部影片,战争带来的伤痛还未消除,黑泽明又给人精神上一剂强心剂,让人带着对青春的眷恋回顾着曾经。

黑泽明关于青春的无悔做了充分的论证,在电影里随处可见。一些台词诸如不要忘记自由背后的牺牲和责任,以及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有等到十年以后才能被理解等。
这些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关于无悔的诉说,只有拼搏过、努力过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
1947年电影《美好星期天》讲述了一对恋人的一点小幸福,简单,实在。

窃以为,既然冠之以美好,想必神清气爽,眉目间不见簇拥之状。黑泽明在电影《美好星期天》中一改往日沉重的题材、性格鲜明的武士形象。将笔触聚焦到一对恋人在星期天发生的事情,他们在遇到烦恼后都能够及时化解,保留美好的想象,让自己身心愉悦起来。
对性的表达,由原始的占有欲升华到了彼此的包容,这是独到的见解。恋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众多难以形容的想象,保留一段距离,生活就会增添别样的气氛。
1948年电影《泥醉天使》是黑泽明战后混沌三部曲之一,于污浊中开辟了新视角,以点带面,将各种混乱、无助以及落寞的生存状态通过荧屏展现给世人。
恍惚的精神写照,奔波难以平复的生活写真,是灾难性事件的延续,个体心灵受到创伤而无法回应的酸楚。

黑泽明不厌其烦的采用最基本的叙述语言来加深观众的记忆,楔入人的心底。视觉已经是第二层面的东西了,整个影片的灵魂基于上述对比的考量,形成了无形的力量,刺痛每一个挑起战争的人。
1949年电影《静静之决斗》是一部有关欲望与良知的电影。自我的压抑与本我伸张,道尽了生命的本来面目。

窗外的铁栅栏,在影片中出现了两到三次。在我看来,这是该部影片中拍的最好的一个镜头,没有人物,没有对话,却意义非凡。
它是一种隐喻的笔法,堪称浓艳。这一镜头和恭二刚要和未婚妻子接吻的镜头是衔接在一起的,象征着原则以及底线。
自我与本我的临界点,不可逾越的部分,是最具内容的看点。镜头的选择很有代表意义,代表着导演的立场,展现了高潮的拍摄技术。
同一年,电影《野良犬》公映。开篇野犬伸出舌头加快呼吸以便在炎热的夏季散热,眼光敏锐的观察着世相。

通篇天气的难耐在黑泽明笔下被不厌其烦地提及,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交代。它更像一种人文环境:浮躁、难耐。
一如战后日本的人民普遍精神状态,心里极端、压抑苦闷。影片唯一的一场雨是对丑恶的冲刷,暗示着犯罪分子的灭亡。
1950年的电影《丑闻》是现实题材。人性挣扎的背后是浮躁的现实,混沌之中诱惑占尽先机,道德与法制两个层面并行,共同维护了事物的本质。

具体来讲,开局交代误会的情节略显焦急,法庭戏显得仓促。至于感情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律师转为证人的老套路在本片中不是好的看点。替人洗清冤屈还得用女儿的死来推动,命题似乎超出了职业本身。
同年的《罗生门》是公认的黑泽明最好的电影,千岁更喜欢《七武士》、《乱》。美国取得了商业上成功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说过:此生能拍出《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就没有遗憾了。这是对黑泽明导演事业高度的肯定。

该部影片被业界公认为黑泽明的导演巅峰之作,指的是电影从主题、配乐、环境、镜头等方面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是力求完美的上乘之作。
《罗生门》系改编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而成,该部影片诠释了一个关乎人性的东西。五个个旁观者对待一件事情有五种不同的陈述方式,而真相只有一个。
人性最深处的东西被黑暗包裹着,理性以及道德的星辰发出的光芒才不足以让夜幕显得孤独、寂寥。
1951年的电影《白痴》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善用艰难甚至矛盾的处境来掏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许太顺了,人物会变得扁平,没有性格底色,失了承载一种文学寄托的骨骼。
放在影片中,黑泽明将近40万字的小说具体的浓缩为龟田、赤间、香山、那须妙子、凌子五个人的情感纠结。

赤间不能忍受那须妙子的心灵背叛,将她杀了。赤间、龟田两个什么都没有得到的男人,在漆黑的屋子里为那须妙子守着亡灵。
龟田颤抖的身体,似哆嗦的北海道的冬季。
1952年电影《踩虎尾的男人》是一部精妙的小品式电影。影片张弛有度、气氛渲染浓烈、演员表演精准。
我喜欢黑泽明电影里箫声和鼓点配合的背景音乐,虽然传统,但不乏力量和穿透力。

黑泽明从早期就开始将传统的戏剧理论用现代化的模式演绎出来,且找到了一种途径,屡试不爽。演员在剧中就承担起相当大的责任,不仅仅要服务于剧情的延伸,还要满足观众对剧情之外的心理期许。
除了表现形式,我以为戏剧与现代影视剧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待矛盾的处理方面。很明显电影对待矛盾可选择的方法更多,随机性也强。
同年的《生之欲》是一部口碑极好的电影。生命在疾病面前低了头,生存的意义显得非凡。人类之所以会警醒,在于生存的欲望。
电影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点醒了沉睡中的人类。市民科长在得知胃癌的消息时由沮丧到积极解决公园污水问题,这是世俗的觉悟。

模范公务员渡边堪治在经历一番痛苦的心理斗争之后,毅然将棘手的市民小区附近的污水池填平兴建公园,完成了任期内最后一件民生工程。
漫天的白雪、孤独的身影。渡边堪治沙哑的喉咙里发出的颤抖的曲调,伴随着秋千的节奏,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男人灵魂升华后的坦然与觉醒。孤独只是一个表象,世俗的眼光里容不下伟岸的身影。
影片后半段通过参与建造儿童公园一干人等的集体回忆,追忆了渡边堪治最后的日子。抽丝剥茧的叙述极其考验导演的功底,66年前就有了如此深刻的电影实在是电影届的万幸。
如此长篇的追忆镜头在电影史上是不多见的。空间感让人压抑、还要不断切换镜头,形成交错,极大地挑战了观众耐心。然而黑泽明在追忆的顺序编排上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将一个已死之人的光辉事迹讲的栩栩如生,发人深醒。
1954年的电影《七武士》是一部影响电影史的作品,包括目前好莱坞一些诸如《复仇者联盟》这类小分队作战电影,敢说没有《七武士》的影子。

武士们自从出生就开始了自我毁灭的命运,他们的一生不但要承受随时可能横死沙场的命运,更要承受的是一步步向死而生的无奈与苦痛。
武士阶层自从产生就注定了它必然消亡的宿命,这种宿命就是一种集体自杀的宿命。真正击败和杀死武士阶层的不是强盗山贼,也不是外国的武术家,而是武士自身。
武士阶层的死亡这一切通过一个电影故事展现得如此清楚,而难以清楚说明的是在悖谬中生存的武士之心究竟是委屈、无奈、痛楚、悲壮还是绝望。不仅如此,武士阶层的命运正说明了事物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差别发展的辩证法。
1955年的电影《活人的记录》是一部比较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在于事件的单薄,或者说强有力地理论根基。
在我看来悲天悯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善良、博爱的表达,不应该被误解或者损害。喜一郎的做法似乎是夸张了,放眼当下,外显正常的人群内心不知有多少不切实际自私自利的妄想。电影很沉重、也很压抑,让人无法诉说。

黑泽明说过他想听到一个善良人的呐喊,于是,该部电影问世了。黑泽明的电影里不乏所谓精神失常的人,《乱》里的狂阿迷、《电车狂》里的乞丐父子等等。
黑泽明的人文情怀恰恰是这些人来代言的,含蓄的表达在黑泽明这里已经不能够成为完全释放感情的技法,他的那份直接最凌厉也最逼人。
通过电影人物进行教化式的灌输让人不舒服、看完变得沉重。这也是天皇电影的独特魅力吧。
1957年电影《蜘蛛巢城》又是一部关于权利、欲望的电影。
“看那充满欲念的古城遗址,游魂野鬼仍然徘徊不散,人的欲望就如惨烈的战场,不论古今,都永不改变。”
这是电影的一句唱词。

单就这张截图,张艺谋《英雄》有没有借鉴,千岁不接受反驳。
质朴产生紧凑、紧凑的叙述中产生平坦如流水般的效果。评价黑泽明的电影,我非常喜欢流水这个词,写文章流水多暗含贬义,但在黑泽明的电影里确是一种由衷的赞美,流水是指叙述的顺畅,去粗取精的直白,平静的水面上泛起的细微涟漪足已震慑现代人虚无的心灵。
同年的电影《低下层》改编自高尔基的小说。描述了日本最底层人物的世像百态,有生活,有内容,不乏诙谐的段子。
受环境的限制较大,可是没有让人感到压抑。空间分割合理,人性的复杂多变以及最底层小人物的处事态度直抵心灵,无法触碰的绝望感油然而生。

不同于舞台的平面效果,黑泽明用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精准地诠释了日本江户时代一个贫民窟的生活现状。
高尔基的时代背景是沙皇专制制度与底层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黑泽明敏锐地抓住了日俄时代背景的相似处,把眼光放在了江户时代。
黑泽明曾说:“这部电影描绘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可是,他们充满活力,从不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他们总是努力从自己身处的深渊中爬出来。所以电影始终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描述他们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悲伤兴许是充满歉意的。
1958年电影《战国英豪》巧合设置比较自然,没有让人有做作的感觉。可以说,两个农夫的自私自利贯穿始终,他们的胆小、懦弱、愚蠢与真壁三郎的勇敢、威猛、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夫的角色似乎没有让人觉得厌烦,反而令惊险的行程妙趣横生,担当起了故事能够继续往下讲的驱动因素。

途中遇到山名国过火节,人们用各种方式挑着柴火过火节,农夫将干柴混入人群中,山名的部队面对此景不知从何处下手,由此,躲过了又一次的追捕。
山名国的火节人们围着火堆,有一处唱词摘录如下:人的生命,与火共焚;虫的生命,丢进火中;越想越觉得……这是黑暗世界,浮生若梦,疯狂下去吧。唱完纵情的跳舞。
唱词有深意,我想在日本民间现如今也许还保留着类似的节日,慨叹人生苦短。中国北方有一种燎干的节日与其类似。
1960年电影《恶汉甜梦》构图是上乘,人物内心的焦灼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压抑、绝望充斥着战后日本人精神世界,就好比军工厂的废墟里发生着掩盖真相的一些列伎俩。

影片开始于紧张的婚礼庆典,这个本来欢乐的氛围下展现的却是各方利益最为焦灼的状态。此种艺术处理造成的视觉反差出奇效,篇幅比较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结局是悲剧的,黑泽明这一次的结局是我所期望的,有豹尾般的的利落以及力量感。一个简单的故事在黑泽明的镜头下则是一副险象环生、剑拔弩张的饱满戏剧。
1961年电影《用心棒》是黑泽明的纯武侠电影代表作。“用心棒”是日语汉字单词,意思是打手、保镖。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子上,除了剧情的需要,有几个镜头取到别处,主要场所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
环境的限制、事件的单薄,电影却是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另外一番色彩,不得不让我们刮目相看。

几个不能忘却的镜头:一,一只狗叼着半只手跑出来,将杀戮弥漫开来;二,椿三十郎坐在高处,俯视着两队势力战战兢兢的对决;三,卯之助总是将火枪从胸口伸出来而不是袖口;四,棺材匠最后讽刺的说:死人太多,没必要用棺材了;五,椿三十郎偷听清兵卫与家人谈话时对发现他的一干女服侍吐舌头。
行为、细节、对话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架构,填充并丰富了该部小格局电影,也成就了一代电影人的辉煌。
驾轻就熟的电影理念,精准的视觉走向、影像构图的技巧等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是一个标杆,丈量的是一大批电影人的规范与否。
1962年电影《椿三十郎》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黑泽明武士道的定义恰是匡扶正义以及除暴安良——东方武侠的哲学最高准则。
精明的椿三十郎设计营救城代家老体现了武学层面上智慧的结晶。真正的武士不仅是武艺超群,过人的心智也很重要。那是未出鞘的剑,无锋无刃却能破敌于帐外。

终极决斗。黑泽明对于气氛的营造是标配,后来的人也仅仅是模仿。我相信电影教科书也就是此番模样。
阴谋被粉碎,所以恩怨就落在了两个绝世高手身上,高手之间的较量才能分得出真正的高手。然而武艺代替不了武士。
1963年电影《天国与地狱》依然是探究宏大主题元素的黑式电影,影片的前半部分利用将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以及抉择的矛盾心理,将问题的面铺开,全方位展示每一个人的复杂心理。
高明的是这一个小时的画面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偶有镜头摇出屋子,那是为了剧情需要,镜头少有的对准了洗澡间以及走廊。

这张构图是可以上电影学院教材的标准构图。宽银幕镜头,九个人,站位精准,空间分割合理,其间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观众不会将心理集中在“冗繁”的人物图谱上,只能在画面中尽可能多的扑捉人物心理活动,这也符合观众的期待心理。
1965年的电影《红胡子》和《静静之决斗》有异曲同工之妙。要被拯救的不仅是躯体,还有精神。
人类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变得谦逊,这个道理在三船的映衬下被凸显。黑泽明在论证的逻辑上严丝合缝,属于精细化处理的路子。不要结构、不要切换,不要迂回,剩下的就是难以撕裂的直接。

有人称该部电影是黑泽明的登峰造极之作,人本色彩、精准的诠释以及三船的刻骨铭心。剧中红胡子是一名老道的医师,医术高明,救人无数。
黑泽明绝不是简单地将行医救人的要理再做无味的铺陈,而是深入揭示了几个患者悲惨的遭遇。肉体以及精神的双重磨难下人类的命运显得不可控。
眼泪是无用的东西,悲天悯人也绝非是哪家的专利。 生存不需要附属品,大抵都是前行的阻力罢了。
好在黑泽明用这样一个概念将众生引入到思想的临界点,期待着每一个人能够跨越这最艰难的一步。得道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1970年的电影《电车狂》票房惨败,与男主三船敏郎关系决裂。电影缺乏投资,黑泽明极度抑郁,用刀片在自己身上割下27处伤口,还好被女儿救起。
人的痛苦往往源于对事对物看得太清楚,叩开朦胧的屏障来满足毫无意义的猎奇心理,代价实在太大。偏安一隅,远离尘嚣,幻想似一剂冲剂,融化在里面的是心灵的美好。
智障青年小六无疑是剧中最为成功的角色,尽管戏份不多,但不影响黑泽明拍摄意图的寄托。
他的梦想是做一名电车司机,并且痴迷其中。在满是废墟的空旷角落里进行着自己的电车事业。活在当下,保留一份热爱显得难能可贵,讽刺的是这一切被一位智障青年“领悟”。
同年的《马之诗》是黑泽明拍的一部电视纪录片。中规中矩的镜头。爱马之人自然镜头下是诗一样的语言,涉及的面较宽。一老一幼问答式的旁白增加了亲和力,不错。

1975年电影《德尔苏·乌扎拉》是一部和苏联人合拍的电影。前苏联一支野外部队受命完成对整个东部偏远地区的地质考察及绘图工作,该地位于中国大兴安岭以北,这也是影片会牵扯到中国人的原因。
队长在实地测绘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路遇当地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他们的行程变得轻松了许多。二人在考察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德尔苏·乌扎拉营救遭遇红胡子陷阱的动物、误伤老虎的失态、为路上的人参做标记、反对军人将吃剩的肉扔进火里、指责城市人收水费等一系列举措让我们看清了老人的真实面目。
他的身上有一种人性最初的状态,这种状态用现代化进程解释不清楚,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值得被发扬光大,可以写进教材的东西。一把经过改进升级的远胜与自己猎枪的步枪却让他送了命,不得不让人深思。
德尔苏·乌扎拉保护的是生命的本来,不求进步只为糊口不是个人的错误,习惯于用自己的力量获得认可,而不是依托于延伸物。这就是老人极为看中的地方。
如果说咖啡、钢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帐篷、猎枪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没有好坏,根本在于心灵的纯净与否。
1980年电影《影子武士》是黑泽明斩获金棕榈大奖的影片。电影《罗生门》奥斯卡折桂。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电影史上唯一一位同时斩获金像奖、金棕榈最佳影片的导演。

一部日本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影片通过武田家族的故事充分暴露出战国时代战争的惨烈以及各军事集团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
一个家族的没落开始于一个谎言的结束,失去的最终会失去,一系列维持的活动只能影响进程,不影响结果。
影片中风林火山的典故出自中国《孙子兵法·军争篇》,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武田信玄家族的精锐部队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最恰当不过了,不过这也只能在信玄死之前。
1985年的电影《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黑泽明很喜欢改编莎士比亚的作品,《蜘蛛巢城》改编自《麦克白》。千岁非常喜欢这一部《乱》。

莎士比亚似乎是给了黑泽明一个启示:人的确是悲哀的,让人悲哀的是明明知道这是一种悲哀,却要装着满心欢喜。无法改变的命运流转着,人是命运的角色,将悲剧诠释的有声有色。
你只是一个存在,时刻被证明着悲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里看不清同伴,因为他和你一样,谁也成为不了谁的依托,大家结伴的唯一目的是互相猜忌、诋毁甚至冲突,发生死亡事件,令上帝发笑。
1990年的电影《梦》有点自传性质。八个章节虽独立却有着内在联系。
还是把老马丁放上来吧,能够在黑泽明的电影里出演角色是他的荣耀,这话是马丁·斯科塞斯亲自说的。
千岁给每一个章节都起了一个小标题。一、狐狸结婚 童真之梦;二、砍伐桃树 宽容之梦;三、攀登雪山 毅力之梦;四、对话亡灵 和平之梦;五、追逐梵高 艺术之梦;六、核电泄露 生存之梦;七、畸形废墟 善良之梦;八、水车之村 快乐之梦。
1991年的电影《八月狂想曲》是让我比较困惑的一部电影。黑泽明对二战的反思是民族性的,也是在体制内努力的结果。
在他本人即将息影的几年,选择了反思历史,发表对一段动荡时期的“看法”。日本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被投放的时候,黑泽明35岁。
正值青春,恰似一场噩梦,他的生活以及事业也不是没有受到过影响,这在他的自传《蛤蟆的油》里也提及过,在此不再赘述。

抛开民族情结,战事是无情的,应该遭到批判。黑泽明的解释也是到此为止的。就电影本身而言:几个写意的镜头拍的不错,蚂蚁排成长队集中在绽放的鲜艳的玫瑰花上面,弱小的生命一心向善。
浓云泼墨,一场急雨,奶奶在狂风骤雨中寻找被原子弹炸死的亡夫的情形,此处对浓云的勾勒恰似原子弹爆炸喷起的蘑菇云一般深刻。 整体的艺术性大于思想性——我不得不表示这样的看法,缅怀大师。
1993年的电影《夕阳袅袅情》是黑泽明的银幕封山之作。选择用这样一部电影来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代鲜师》又名《夕阳袅袅情》,讲述了日本本土一名教授一生与自己的学生相处的故事。电影温情脉脉、温暖地诉说着教授的悲欢离合。

死亡并不是结束,没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活着与死去何异。
人的一生犹如一天的光景,晨曦的锋芒、当日的浓艳、以及夕阳的热烈。每一个阶段都会散发出令人晕眩的光景来,时间是专门为了证明流逝这个词的,而精神是站在它的对立面,证明持久,或者是永恒的。

至此,黑泽明担任导演的32部电影都梳理完了。千岁有一个希望,就是能写够世界上的100位导演,这样就此生无憾了。目前已经写了四位,尚需努力。
黑泽明的31部作品个人都写过单独的影评,这里除去一部没法看,也是黑泽明自己不愿承认的《创造明天的人们》。本文电影引用标题我设置成超级链接的形式,大伙可以点击标题查看。
31部电影虽然不多,在千岁这里前后跨度已经超过三年了。基本采用前作观点,本文只是梳理与综合呈现。我在网上找了一个黑泽明电影的混剪,视频配乐精准、激昂悲壮,千岁看了不经意间湿了眼眶。

-
a-ver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1 20:54:04
-
小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11 12:20:50
-
崔立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6 10:06:30
-
观自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9 10:56:35
-
Herbert小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6 11:39:45
-
海水泡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8 02:00:56
-
Jenniee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31 00:23:04
-
小雪要加油o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5 16:44:02
-
近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9 19:44:47
-
Cand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9 10:35:23
-
戈多的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1 23:16:23
-
杯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5 13:26:42
-
马将军的馒头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4 00:04:28
-
豆友167049675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7 18:58:38
-
豆友163713931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5 22:08:49
-
虔诚的信仰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4 09:43:43
-
蛋壳2.0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16:53:16
-
郭米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10:18:31
-
糖罐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06:25:08
-
一荐一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01:23:14
-
小豆子k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00:36:39
-
亦可寻陳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00:10:5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0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