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书还没读完,人生便结束了
不算剩下的半个月,今年读了180本书,其中漫画二三十本,正经看的书也就一百来本。大型倒退的一年,去年好像两百多本,现实中的事情还是影响到了看书,干殡葬的几个月住宿舍比较多,活泼外向(严重打扰)的舍友让人头疼无心看书;本来辞职家里蹲的两个月应该是读书好时光,正好有基友来和我住了一个多月;夏天又沉迷补番,唉……
标题是今年在一本书里看到的,偷来一用。翻了半天读书笔记也没找到是哪本,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讲出了我的最大焦虑,想看的书越来越多,买的总比读的多,也许随便哪一天就死掉了,家里堆着的书我永远读不完了。好书永远读不完这件事,真是让我既快乐又虚无。
今年也是读“老相识”比较多的一年,新认识的作家读得较少,明年要向懋仔学习,要勇于尝试。今年很高兴认识了两位重磅新朋友,藤泽周平与契诃夫,真是惊喜中的惊喜。
有人说马塔斯的《似是都柏林》全书文风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写完就忘,我的阅读也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读完就忘,好在读书的那几个小时实在是太快乐了。隔了一整年之后内容倒不记得多少,看那本书时的感觉倒是记得牢牢的。看《刺杀骑士团长》时我是坐在墓园里,春天的阳光穿透松树,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安安静静闪着光,石板很凉,穿林风很舒爽,所以对新作的失望也没有那么强了。读《罪与罚》的那一个夜晚,抬起头来已经是天亮,初夜的印象远远不如那一晚深刻。
读书很棒,但是你读得越多,获得惊喜就越来越难,随着个人评判维度的建立,今年获得的惊喜好像就没有去年多,大都是在及格线上加加减减评分,诚心实意给质量和喜好双五星的机会越来越少,不像大学时刚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拉尼克加缪耶茨格林时本本五星。
说说今年比较惊喜的书。
年度之书: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杼》
我超级爱看小说,所以读完伍德的这本以后受到的震撼非常大,如果说一本小说给你一种审视生活的新视角,他就给你完全不同的数百个审视小说的视角,看完真是想回到一本书没读过的童年……
非虚构: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
大学的时候读了卡佛就很喜欢,今年突然知道有这么一本传记就在孔夫子买了,快乐。传记的前三分之二因为早婚卡佛都过得很蹉跎,惨得几乎看不下去,在看他的短篇时,那种究竟是他的技巧过于高超还是他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怀疑在这本传记里得到解答。借基友的话说,他就像一条有梦想的砧板上的鱼。他戒了酒以后开始好转,好转没多久就确诊癌症……相当于临死前在海里畅游一番就被做成了烤鱼,这种被生活烤出来的美味让我恋恋不忘,对于那条鱼本身,大概并不想经受活生生的生活的折磨。按现在的理解卡佛是个渣男无误了,他的前妻玛丽安为他的梦想和执着做出的无数牺牲令我触动和不愿理解,幸好卡佛后来对即将见到玛丽安的特丝说了那句话:他遇见十四岁的玛丽安时她像个天使一样,记住她曾经像个天使,因此,能请你这样这样对待她吗?
卡利耶尔《乌托邦的年代》
作者是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和白日美人的编剧,把美国的嬉皮士、巴黎五月风暴和布拉格之春都赶上了,嬉皮士是“积极的消极”,因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什么也不做。捷克青年生活在乌托邦的暴君统治之下,他们正相反,不要弃绝,想要获取自由。最向往的六十年代,“我们品着盘中佳肴,呷着美酒,因什么东西的逝去把盏相送。究竟是什么逝去了呢?我们也不知道。”相比于当代年轻人拥有最多的消费主义,六十年代实在是太可爱了。
布努埃尔《我的最后叹息》
影迷不能错过的回忆录,与作品完全不同的是,布努埃尔的回忆录非常朴实,他把工作与生活分得很开,回忆录里提到自己电影的比重不大。马德里的学生公寓岁月,与超现实主义的交往这两段很动人。
盖伊·特立斯《邻人之妻》
之前读过特立斯的《王国与权力》和《被仰望与被遗忘的》,所以文景今年这本非常期待,质量一如既往的好。当权力将控制之手伸进你的卧室和书房的时候,性就不再是色情,而是自由。
基斯·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
原以为这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结果学到了真正的科学思维。
NHK《无缘社会》
在公墓摸鱼瞎转的时候遇到过好几次的一个老太太,破衣烂衫精神不太正常,每周都带菊花来看儿子,在跟她断断续续的交谈与跟保安的交谈中,补全信息得知她是一个人住,丈夫早死,儿子前几年出车祸去世,没有亲戚靠低保生活,唯一记得的是人生中的苦难和每周上xx公墓这两个记忆,也许是同为将来“无缘死”中的一员,我感到在生前与社会断绝大部分联系之后,死后能与泥土建立新的联系也是一种安慰。
珍妮特·温特森《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大学的时候追读珍妮特是一个爱意逐渐减少的过程,她后面几本书不是太喜欢,隔了几年对出的这本自传也没有太大期待,结果很惊喜,无法被替代的她这么令我心痛和喜欢,最后那句“那也是我的怪物”让我戳心和彻底释然。
虚构类:
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
“我们大家到底有什么好期待的,竟然能够听凭自己的心里充满失望?”
大学时候最喜欢的格林是那本《布莱顿硬糖》,当时读得最痛苦的是《恋情的终结》,读客拿到格林的版权以后买了一本来重温(设计丑得一批),才发现那时候不懂爱情也不懂宗教,所以才读得那么痛苦。对这本书不知道说什么了,摘两段。
“不快乐的感觉要比快乐的感觉容易表达得多。在痛苦之中,我们似乎会察觉到自己的存在,虽然这种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畸形的自我中心主义:我的这种痛苦是个人的痛苦,那抽搐的神经是我的神经,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的神经。但是快乐却会令我们消失,令我们丧失自己。”
“在爱情中,我们同样会放弃记忆、理解力和智慧,同样会经历被剥夺的感觉,经历‘漫漫长夜’,而作为回报,有时也会得到一份安宁。爱情的发生有如小小的死亡,恋爱中的人有时也会得享一点小小的安宁。”
“‘我也一样。’她说话的声音如此之低。要不是我对这句话很熟悉,我会听不出她说的是什么。‘我也一样’的孤独、痛苦、失望、快乐和沮丧;这是一句要求与你分担与共享一切的声明。”
“如果我是个婊子和骗子,那么难道就不会有爱婊子和骗子的人吗?”
“我是孤身一人,我想孤身一人。如果我不能拥有你,我就永远孤身一人。”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
不像科幻更像史诗,第一部用复仇与胜利掩盖了保罗被神化的痛苦,第二部就是看着他为了自我的自由而死去的过程,尤其伟大。
契诃夫《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丧破天际,三个都是独幕剧,没有明显的人际冲突,大部分角色都痛恨平庸的生活,除了无法抗拒的变故才有改变的希望,契诃夫把那种新旧社会变迁下无力的痛苦塑造得很揪心,非常痛苦的阅读体验。
藤泽周平《黄昏清兵卫》
译林今年出了藤泽周平作品集中的五本,搞了一套,太喜欢了。聚焦武士的日常,处于制度之下的低级武士,怀藏绝技,一天天为工资和老婆操心,只有拔刀的一刻才闪闪发光。
申明:此篇是在喝酒时瞎鸡儿整的,一切责任由酒负责。
夏天最好老霸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十年后,咱们再看一场电影 (10人喜欢)
- 又做怪梦了 (4人喜欢)
- 阅读是我最核心的自我认同——2024年度阅读报告 (3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